【禁聞】大陸理財產品不規範 風險太多

【新唐人2016年08月25日訊】中國經濟增長在放緩,但理財產品的增長率卻反而在增加,而理財產品又不規範和不透明,風險太多,因此,投資者的回報率是否能如願,已經越來越令人擔憂。

江蘇常州80歲高齡的王金鳳夫婦日前對大陸媒體投訴說,她的5300萬元理財款失蹤案,上訴了三年至今無果。

大陸報導說,2011年王金鳳夫婦在中國銀行常州分行延陵支行營業部張姓主任的再三勸說下,把自己幾十年經營累計下來的5300萬存款,全部購買了中行一款年收益為8.75%的理財產品

2013年2月底,第一筆2000萬的理財到期,張姓主任說這款理財產品收益非常好,給他們做主繼續購買了。2013年5月,王金鳳覺得不安,到銀行要求得到理財卡的流水賬,才發現5300萬元早已通過銀行櫃員私開的網銀盜走,老人上訴後,張姓主任的丈夫卻聲稱,此款由王家人委託其代做期貨而賠光。三年過去了,至今無果,老人只能頓著手中的拐杖發洩心中的憤怒。

8月15號,《中國經濟周刊》又披露了前年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推薦的理財產品中恆通,從承諾11.5%的收益率成為垃圾債的騙局,更加引發外界對中國理財行業的擔憂。

同一天,美國《紐約時報》也發文指出,中國的理財產品缺乏監管、不透明,不但使投資者面臨很大的危險,也正在威脅中國的金融體系。

大陸金融分析師任中道指出,大陸理財產品的風險存在于幾個方面,首先是投資者不知道投資方向,更不知道資金怎樣流向,甚至連有沒有違法的因素都不知道。

大陸金融分析師任中道:「而且(銀行)為了防止投資者突然賣掉理財產品,他們還做了一個封閉期或者鎖定期,為了避免風險做了這麼一個事,真正的風險最後還是投資者來承擔。」

任中道表示,理財產品的風險還表現在繼續拆分投資上,中國的理財產品一般是從個人手裡募集資金,再投資債券、股票和金融衍生品等等,這些產品又會進行相互投資,風險非常難以控制。

同時,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不在資產負債表之內,不受監管,不透明。

任中道:「一般銀監會對銀行是有監管的,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額通過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到,但是理財產品是看不到的。」

任中道說,銀行弄資產負債表外的理財產品,是為了規避風險,無論賠還是賺,賬面上都看不到。

儘管風險巨大,整體經濟增長放緩,但是理財產品的卻仍在增長。

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的銀行理財產品存款餘額增長到了23.5萬億,相當於GDP的35%。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達18.7萬種,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6%,向個人募集的金額已經超過100萬億。

任中道:「(這)說明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說中國經濟脫實向需,也就是說實體經濟不行了,大家都在玩虛擬經濟,資產泡沫,所謂的投資沒有一個實際的東西。」

大陸財經評論員劉兆輝認為,造成理財產品逆增長的原因,是因為人民幣貶值,民眾希望購買收益率高理財產品來保值。

《紐約時報》則分析說,因為很多理財產品由國家控制的銀行出售,讓它們看似背後有政府支持。因此許多投資者就把理財產品當成銀行儲蓄存款,但實際上,這些理財產品是沒有投保的,如果投資失敗,銀行不承擔責任。

採訪編輯/劉惠 後製/蕭宇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