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榫卯傳統 李界煌寫木藝人生

【新唐人2016年08月19日訊】現代化設備發展迅速,導致傳統木工技藝逐漸流失,在台灣,仍有這麼一群工匠,堅持保留傳統木藝,使用純手工製作的榫卯工法,產品精良,受到日本人喜愛,現在,由第三代接班人李界煌帶領團隊,將46年來的傳統木工技藝,要讓世界看到台灣精湛的榫卯工法之美。

簡約木條構造的日式障子門,或是鏤空款式,選用上等木材,木頭與木頭的結合,也都是用純手工製作的榫卯,精準拼接。

木工廠董事長李界煌:「26個榫頭,正反面52個,上面又有52個,所以它總共要104個榫頭。」

木頭中間,要求空心,才能方便更換障子紙,細節裡,體現的都是真功夫。木工廠第三代接班人,李界煌,年齡和木工年資相仿,50多歲的他,從小耳濡目染,對木頭有著深厚情感。

木工廠董事長李界煌:「出生,大概第一個玩具大概就是刨刀,人家的玩具是…,我的玩具是刨刀。自己本身對木藝這個部分,也滿有興趣的。」

木工場前身是日本在台灣的木材中心,因為日本人的需要,民國59年李界煌的祖父創立木工廠,以木製房屋為主。後來,李界煌的父親接手,時間點剛好是二戰爆發,在物資缺乏、木材大量外移的情況下,加上磚頭開始流行,工廠改製作木製傢俱。儘管時代變遷,受到中國市場競爭,李界煌仍堅持傳統工法。

不到一根手指頭寬度,一片片的龍麟,栩栩如生,炯炯有神的獅子毫雕,李界煌第一次拿出來在媒體曝光,這些都是用在神龕上的精緻藝術。最受李界煌讚許的,就是木工廠保存的傳統榫卯工法。

木工廠董事長李界煌:「8個零件,你怎麼踩踏,它永遠都這個樣子。」

一張凳子,8個零件,透過榫接組裝,就能承受重擊,還有不用裝軌道的抽屜,打開收起一樣輕巧,這家46年的木工廠,在民國60年,為台灣培育約400位榫接木匠,也開創近20年台灣木業的外銷基礎。

木工廠董事長李界煌:「木工它就是一個文化,是一個傳承。父親非常重視人才,而且對人才養成教育是非常的重視,因為他們都是日本精神,所以對這個木藝的從業者道德品德方面,要求反而比技術還更嚴格。」

不僅日本,李界煌要將台灣傳統木藝推向歐美、東南亞等國家,讓世界看到台灣精湛的榫卯工法之美。

採訪撰稿:李晶晶
攝影後製:葉錫鴻、陳輝堯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