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家譜《清玉牒》,揭秘康熙帝十四子被改名真相

對於康熙帝的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皇位之爭,因為影視劇熱播,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後來證實說,所謂篡改遺詔是後人杜撰的,但還是讓大家對這兩位阿哥充滿了興趣。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十四爺曾經因為雍正改過名字,這段歷史就記載在清朝皇室家譜《清玉牒》上。

玉牒,是中國歷代皇族族譜的名稱,從唐代就有了,宋代每十年一修,沿及明清。清代玉牒分滿、漢兩種文本,自順治十三年(1656年)題準,每十年編續一次,在清代共編26次,民國後到1921年又修兩次。分帝系,支係等。清代玉牒現存1070冊,是中國唯一完整系統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也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家譜。

清代玉牒分別用黃、紅色綾子做冊籍封面,裝幀華美、紙張考究,書法雋秀。在世的人名用紅筆書寫,離世的人名用墨筆書寫。

順治十二年(1655年)規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玉牒。值得一提的是,只有生育過子女的后妃方可載入玉牒,就連皇后也不能例外。直到道光十七年(1838年)才規定,皇后有無子女均可載入玉牒,皇貴妃以下,生有子女者才可以載入。

據《清玉牒》記載,雍正皇帝名胤禛,他的十四弟名胤禎。讀音相同。雍正即位後,為避名諱,其兄弟名字中「胤」均改為「允」。胤禎又因「禎」與「禛」字同音,改名「允禵」。

皇帝御覽玉牒禮儀隆重

玉牒修成後,要舉行「恭呈御覽」的禮儀,請皇帝「禦保和殿受書,禦太和殿受慶賀禮」。先由欽天監擇良辰吉日,禮部在太和門設玉牒香案,宗人府設彩亭,自玉牒館恭捧玉牒置於彩亭內,行至太和殿,捧置中和殿案上,展開玉牒,請皇帝升中和殿「恭閱玉牒」。

迎送玉牒的禮儀中,由侍衛前引後護,另有黃蓋、龍旗、禦仗並奏導迎樂,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禮儀結束,一套玉牒送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庫暫存,備送盛京(即今遼寧省瀋陽市)故宮,以示皇帝對清祖先的尊重和敬仰。
(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從遼陽遷到瀋陽,並在瀋陽著手修建皇宮。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瀋陽為「盛京」。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瀋陽為留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瀋陽設奉天府,故瀋陽又名「奉天」。)

從北京運送玉牒到盛京要用20幾天,動用馬車40乘。由朝陽門出發,經煙郊、興隆寺、天台山、深河等站至山海關,又經前屯衛、文橋、廣寧等站到盛京。北京派出的官員至山海關交接後即行撤回。盛京將軍派副都統等護送玉牒到盛京,將玉牒尊藏於故宮敬典閣。

光緒三十年(1908年)玉牒修成後,運送玉牒回盛京改為火車,經停天津、唐山、山海關、錦州,僅用4天。

玉牒現已列入中國檔案文化遺產名錄,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各一套。

責編:諸葛藏藏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