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7月13日訊】(新唐人記者鍾正慧報導)近10多年來,大批的中國學生湧入美國高校,給美國大學帶來豐厚的資金和文化的衝突。實際學業過程中,扎堆抱團的中國學生很難融入美國學校文化,加上英文水平低,給美國高校帶來各種難題。有人這樣形容美國大學:邊數錢邊頭痛。
那麼美國高校又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請看《美國之音》的報導。
大批的中國學生給美國大學帶來豐厚的收益
國際教育協會副總裁佩吉•布盧門撒爾(Peggy Blumenthal)稱,2007年以來,中國赴美留學的本科生人數直線上升。她說:「沒有機會在中國接受博雅教育大學生,他們選擇來美國上大學。」
國際學生一般聚集在加州、紐約州、德州、麻塞諸塞州等地。而紐約大學是接受外國學生最多的大學,在這裡外國留學生選擇的專業多是工商管理和數學科學。
據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統計,2014至2015年度,美國共有國際學生近975,000名,中國學生佔31%,超過印度17個百分點。國際學生每年給美國帶來300億美元的收益,而中國學生則每年給美國大學帶來近100億美元的收入。
布盧門撒爾稱,財政吃緊的美國大學,利用中國學生繳納的學費就可以保證師資資源與教育資源的充足。
她又稱:「中國學生帶來了財務上的益處。州政府給美國公立大學支持越來越少,經費從原來的50%,降到10%甚至2%。所以他們需要付全額學款的國際學生。」
例如,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州內居民的學費為$12,816美元一學年,國際學生要交的學費是每學期$39,498美元。
雖然中國學生給美國大學帶來不小的經費收入,但由於文化上的差異,也給美國大學帶來很多麻煩。
中國學生扎堆抱團融入難
中國學生太多,扎堆抱團成了美國大學頭痛的問題。國際教育協會說,這也是很多外國大學頭痛的問題。
中國學生很難與美國同學打成一片,就連布朗大學學習公共政策的閻貝貝自己都說:「我覺得沒有打成一片。小圈子還是挺嚴重的,中國學生各自還會分化,打算一畢業就回國中國學生自成一個圈子。他們不太關心怎樣融入美國人的圈子,也不在乎教授對他們的看法。」
「我一開始就打算畢業之後在美國找工作,所以做了很多努力去融入美國人的圈子。不過,文化背景不同,我與大多美國同學只是表面交情。」
閻貝貝所在的公共政策班上有30名同學,中國學生佔20%。但在統計系和會計系,中國學生佔80%。
布盧門撒爾稱:「學校里的中國學生越多,聚在一起的機會久越多,更無法很快融入所在學校的社群。我認為,很多大學已經意識到並表示擔心,他們學校的中國學生人數太多了。」
國際教育協會指出,希望美國大學推出能幫助中國學生儘快融入當地學校社群的項目。
多數學校很早前就開設了一些互助的項目,如美國學生幫助中國學生修改文章,還有一對一進行語言互助。但對於人數直線上升的中國學生,多數學校來不及開設具體的項目去幫助中國學生更好的融入課堂。
生源的改變 教授的教學方式學生不能適應
隨著中國學生人數的增長,美國大學的教授也覺得頭痛。紐約大學中國史教授麗貝卡•卡爾(Rebacca Karl)對記者說,「許多中國學生來美後多選擇與中國相關的課程,也沒做好接受博雅教育的準備,並不懂得什麼是批判性閱讀和分析,加上學術英語水平不高,令人頭痛。」
不過,中國學生也有不滿意某些外國教授對他們的態度。公共政策專業的閻貝貝表示,教授無視中國學生的存在。即使知道中國學生課程跟不上、論文寫不好,不會給學生評論或修改,只是給一個不好的成績B-,不會在中國學生身上多花精力和時間。課堂討論也不會叫中國學生,這種現象相當普遍。
針對這個問題,布盧門撒爾表示,很多美國教授面臨教學方法要更新的問題,中國學生則需要主動去適應新的教授方式。
她又說:「面對這些學生,教授們需要加強自己的技能。長久使用一種教學方法的教授要接受新的現實:母語不是英語的學生,他們的學術文化不一定要在課堂上交流。教授們應積極主動地接觸各種背景的學生。」
對於中國學生的學習方面,卡爾教授提出建議,希望中國學生能具備提出問題和批判思維的能力,不要只選與中國相關的課程,要多和其他同學交流。她說:「如果中國學生能和非洲裔、拉丁裔、阿拉伯裔美國學生一起加入討論,那將會是很好的事。但現在很少有人這麼做。」
那麼如何讓中國學生更好地融入本土學生群體,教授們面對不同的生源如何改變教學方式等,是美國大學需要面對的問題。
責任編輯: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