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6月25日訊】(新唐人記者秦端平報導)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大陸傳統的不良貸款持續增加並危及金融系統穩定,而債務膨脹的規模和速度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為解決問題,大陸監管機構數月來發布了至少25項政策。有媒體猜測,如此規模的監管協調,顯示有高層官員在全盤掌管,而這個人選很可能是被外界視為「權威人士」的劉鶴。
綜合媒體報導,當前中國大陸傳統的不良貸款持續增加,同時不透明、面向散戶的結構性產品違約危及金融系統的穩定。最糟糕的局面將是結構性產品違約達到一定數量,從而導致流動性乾涸,銀行壞賬增加。這進而將在不良貸款、互相關聯的理財產品以及短期融資工具等領域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這種局面,猶如「在一團明火旁邊堆積起一大堆幹樹葉」,非常危險。
近一個月來,高盛等機構多次對中國債務問題發出警告。高盛分析師Andrew Tilton和Jonathan Sequiera在最新發布的研報中稱,從2008年到2015年,中國債務膨脹的規模和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債務與GDP之比幾乎翻了一倍,從154%暴增到249%。高盛表示,中國債務水平在世界現代史上的債務數據中分布在98%的區間之外。除了戰爭年代之外,幾乎沒有可比案例。
相關消息顯示,數月來大陸官方發布了至少25項政策以解決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即「清除幹樹葉」和「踩滅明火」。銀監會暫停了一大批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同時要求銀行評估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信用風險。保監會則禁止保險公司與高風險的非銀行線上融資平台開展業務,並叫停保險公司開展幫助銀行將債務轉移到表外這種不太合規的操作。
有媒體猜測,如果沒有來自中央高層的嚴格管束,是不會出現這種水平的監管協調的。這可能意味著有一個中央政府高層官員在掌管全盤戰略。
一個月前,中共喉舌《人民日報》一篇「權威人士」訪談為這種猜測提供了支持。這篇文章中的一個主要觀點是在識別經濟中大量槓桿的同時有必要控制債務。目前監管機構在這兩個目標上都已經在採取措施。
據知,大陸官方一直未有披露「權威人士」的姓名,但《中國新聞周刊》的報導稱,一般認為該神秘人物所代表的,是劉鶴和中財辦的意見。媒體認為,劉鶴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倡導市場化的政策,目前擔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被外界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頭號經濟智囊。
此前,《中國新聞周刊》曾經在最新一期封面對中財辦這個有點神秘氣息的機構進行詳細解讀,並列出中財辦主任劉鶴及小組其他成員的詳細履歷,強調劉鶴曾就讀哈佛大學的肯尼迪政府學院,是習近平的重要顧問之一。這顯示中財辦已經一改近幾年的低調,從幕後開始走向前台。
外界觀察注意到,該媒體刊登上述履歷之時,適逢中財辦加緊為北戴河會議作準備。屆時,習近平當局將為重要的國家政策定下基調。
有分析認為,以劉鶴的資歷和習近平對他的重視,他被認為是有上升空間的人物。鑒於此前中財辦的曾培炎和華建敏都曾升任副國級,發改委主任徐紹史面臨換屆,劉鶴或可「由副入正」,不排除在明年的換屆人事變動中更上層樓。
責任編輯:凱欣
相關鏈接: 「權威人士」履歷被披露? 與王岐山栗戰書同樣受習近平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