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秦皇興水德 聖功被千秋

【新唐人2016年05月18日訊】七月流火,十月隕蘀。火運將逝,水德漸生。天地運行有其定數,人事代謝亦如此。及至嬴秦代周,便如天降洪水,瞬息間席捲神州大地享國八百年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即位二十六年之際,赫赫宗周曲終人散,赳赳大秦隨即登場,開啟了中華綿延兩千年的帝國時代。

東周末年,齊人鄒衍以「五德終始」學說行於列國,認為五行不僅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彼此間相生相剋,推演至人世便體現著朝代之更替與王權之興衰。而朝代之繼承者,也必須符合五行之德,才能成為上天選擇的新主,即順天意、行德政。

在華夏文明的始祖——黃帝時期,天現螾螻之祥,土德大盛。及至夏、商、周三代,人世間木、金、火德依次而興。再推演下去,能夠取代周朝的,則應是彰顯水德的新朝。縱觀中華歷史,有德之君,可創千秋功業;無德之君,僅能稱霸一時。戰國七雄並立世間,攻伐不止,最終是勤政修德的秦始皇,成為受命於天的新君,亦成開天闢地、四海統一之壯舉。

鄭國鑿渠 水德之始

水有養育生命、浸潤天地之德。先秦時代,諸子百家不約而同讚美水德:孔子觀水,大遍於諸生而無為也,似德;老子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幾於道;管子認為,水是萬物之本源,諸生之宗室。水象徵著遍生萬物、甘居卑下,無為而治卻又無所不勝的特性。

《史記.封禪書》載:「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原來秦朝之盛,早有天象預示,及至始皇勤修德政,方將此祥瑞之兆化作歷史的一段輝煌。

公元前246年,秦國的東臨、韓桓惠王為求自保,派遣水工鄭國遊說秦始皇,修建一條引涇入洛的水渠,灌溉農田。這一年是秦王元年,秦始皇十三歲之時。這條運河,工程浩大,非一朝一夕之功,韓王正欲藉此欺瞞秦國幼主,消耗秦國人力財力,使其無力東伐。當水渠修到一半,睿智的秦王發現了韓國的「疲秦」之策。鄭國供認不諱,更以「渠成亦秦之利也」,請求繼續施工。他用十年的時間為秦國修築東西長三百餘里的「鄭國渠」,利用泥沙含量較大的涇水,灌溉關中土地四萬餘頃,每畝收粟一鐘。從此,乾旱貧瘠的關中土地皆化為膏腴沃野,秦國反而愈發富強。

鄭國渠不僅助秦繁榮農業,在百餘年間發揮灌溉效益,更開啟了引涇灌溉的範例。秦之後,歷代大一統王朝都在此完善水利設施,即使在今天,它們依然造福華夏兒女,是真正功在千秋的善德之舉。

再回到兩千年前的秦國,面對異國陰謀,少年秦王已擁有帝君風範,能夠克制私怨,甘願捨一時財富,換萬民福祉。他為國為民,同樣推賢讓德,將水渠以「鄭國」之名傳世,這又是怎樣的廣博胸襟。有捨的膽魄,方有得的容量。鄭國渠或許為韓延數歲之命,卻助秦開創不世之功。

涓涓流水,似智者仁風。當鄭國渠之活水淌入關中乾涸的土地時,秦之水德,無論從表象或是內蘊,都漸次蔓延開來。

振興斯文 尊儒先河

儒學是中華民族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和價值體系,但在春秋末年,創始人孔子周遊列國,他所弘揚的仁者愛人的德政理念並不為各國君主所重。這種備受貶抑的狀況一直持續到戰國末年。

《史記.儒林外傳》載:「(孔子卒後)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其後,孟子、荀子等聖賢遵孔子之學,並加以潤色,以才學顯於當世。儒家被確立為官方正統文化,卻應始於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但承襲秦制的大漢,在尊儒這點上,卻是近襲始皇之遺志。

東周時期,在孔孟之鄉——齊魯大地上,儒學一脈相承,從未中斷。秦始皇時,來自齊魯的文人已能夠參議政事,用儒家重仁孝、重禮樂的德政理念在秦王宮產生影響。早在秦王十年,齊客茅焦以儒家事親以孝的倫理觀向始皇進諫,言辭入情入理,從而獲始皇器重,位列上卿,走入宮廷。

在秦始皇之前,秦國以法家思想治國,實行「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的制度,及至始皇稱帝,國家才開始設立由儒生擔任的博士一職。博士是起源於戰國的學官,在秦漢時代屬於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古今史實的諮詢官,秦朝博士就多達七十人。公元前219年,即帝國成立的第三年,秦始皇出巡東方,上鄒嶧山,欲頌秦之功德,徵選齊魯儒生七十人為博士,商議封禪祭祀事宜。

之後,秦始皇身邊也多次出現儒生博士的身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咸陽宮置酒設宴,七十位博士祝酒賀壽,齊博士淳於越上前議政,請秦始皇恢復三代以來的分封制;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命博士做「真仙人詩」,被之管弦,四方傳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經過吳地時,夢與海神交戰,延請博士為他占卜解夢。雖是幾條零散記錄,卻可看出儒生已走進帝王生活,滲透秦朝政治、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

周人重禮樂,儒學興起於東周以來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畢生孜孜以求的便是維護西周盡善盡美的禮儀體系。及至秦始皇,同樣遵循儒家崇尚禮制的傳統,在統一六國後,掌握每個國家的禮儀,去蕪存菁,依據古法創制了一套秦朝禮樂。秦始皇優待儒生,也是秦朝人尊重儒學的表現,即使在秦二世時,宮裡仍有儒生博士在活動。到西漢之初,秦末的一位博士叔孫通還為高祖劉邦制定一整套宮廷禮儀,他制禮的依據便是古禮和秦儀。

若要追溯尊儒的帝王,秦始皇作第一人,當仁不讓。在儒學被確立為正統文化的歷史進程中,秦始皇不僅功不可沒,更有開先河之意義。

海納百川 垂範後世

水之性宜靜宜動,靜流時潤物無聲,滴水穿石;奔湧時喧豗浩瀚,滌蕩塵穢。秦始皇為政,更有氣勢磅礡、所向披靡的一面,將水之威德展現得淋漓盡致。公元前237年起,始皇親政,重用尉繚、李斯等文臣,制定平天下之攻略;調遣王翦、王賁等武將,發起東征之義戰。秦始皇曾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一個「苦」字,道盡他對百姓頻遭戰火的悲憫。秦始皇兵加四方,不為稱霸諸侯,也不為雄踞一方,而是出於醫治社會弊病的善念,解天下於倒懸。彼時,秦國國富兵強,秦人文武相濟,五行運轉的帝王之像逐漸向秦國昭示。故而秦始皇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傾十七年之力便圓滿完成了統一六國之戰。

秦始皇承上天之水德,負育生萬物之使命,雖然終結了亂世,仍需繼續勤勉政事,為後世子孫實現太平盛世的願望。他吞二周而降六王,建立的國家是全新的,面臨的阻力也是全新的,沒有先賢的經驗供傚法借鑒。因此,他的勤政達到無以附加的程度,天下大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史記》載:秦始皇批閱奏章,「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時的文字皆書於竹簡,秦始皇手中的奏章,都是用秤計算重量,每天要看夠一定重量的文章才肯休息。

他統一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創立大一統帝國。秦始皇議帝號,廢諡法,置郡縣,開疆拓土,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這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創舉,猶如一股股洪流席捲中原大地,激盪著新的生機。為了表達對上天的崇敬,他還把「水德」滲入在國家制度的方方面面:水在四時對應冬季,故改正朔,以十月為每年伊始;水在五色中對應黑色,故易服色,以黑為尊;水在八卦中對應第六位「坎卦」,故國家與數字有關的制度皆是六的倍數。

黃河之水天上來,既是順應水德,秦始皇還將黃河更名為「德水」,向他治下的臣民宣告著秦朝之德,猶如這滾滾河水,奔流不息,盛大無雙。後代聖明君王,無不繼承秦制,行德政、平天下;後代臣民,也都奉行忠貞仁義的儒學觀,輔佐每代帝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延續兩千年的大一統帝國模式,是秦始皇留給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財富。

秦始皇執政三十七年,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諸多前所未有的舉措,他和他的秦朝在歷史上的奠基之功,惠及無窮,直教人由衷讚歎:大河湯湯,四海洋洋;始皇之德,萬古流芳!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寧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