寤翰:寂寞紅朝的〈千字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大氣的起句,記得《千字文》的人當不會忘記。

記憶中,依稀就縈繞著抑揚頓挫的朗朗讀書聲,是興趣盎然的朋友在耳邊念念有詞。我們也曾在夜深人靜時分,就著那本古色古香的《四體千字文》抄寫有時呢。友云:念念有詞,搖頭晃腦,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據維基百科載:《千字文》,是用來教授兒童基本漢字的一首長韻文,是由「天地玄黃」到「焉哉乎也」,總共250個隔句押韻的四字短句構成,整篇文章一字都不重複。千字文曾作為許多國家的漢字初級讀本。其間,維基百科記載了《千字文》對韓國與日本的影響頗大,還包括了台灣…。惟獨缺失了本土的紅朝,身在紅朝的我們,不由人,心不震;不由人,心不驚。

以「揚棄」之名扭曲與拋棄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精華,拿來了共產主義及本土糟粕並以劣根性之名的魯迅式「拿來主義」,卻被敬奉中華文明的日韓等國反其道而行之,運用自如。我們古老的散發著智慧之光的神傳文化飄洋過海,到了異國他鄉就成了外族的至寶,並使其成為富庶的禮儀之邦。就紅朝不屑一顧,別人視為圭臬,我們視如敝屣,別人發揚光大,我們棄而不用。此時方知,余英時教授此中國非彼中國之慨。只因,寄生於神州的外來的共產馬列主義,變異了神州子民的靈魂,大多炎黃子孫都被馬列心吞噬了敬畏天地神明的中國魂,而空有一張黃皮膚的皮。

君不見,「江陵端午祭」,就因被黨文化洗腦而無知中華文明優秀與智慧故不珍視傳統的紅朝人拋棄,才被大韓民國大大方方的拿為己用了。紅朝的一些專家學者們也曾痛心疾首了一回。但是,何砟麻(?)之流不是一直就假科學之名,假「落後」之名,主張將有幾千年歷史的「中藥」拋棄的么?這邊廂嫌,那邊廂喜,據說韓國就等著這些拋棄中華文明、認賊作父的馬列子孫扔掉,好揀回去以「中藥」再申報一次世界遺產。人家就等著這幫子數典忘祖的民族敗類,敗光祖先的家當呢。

而2015年,屠呦呦女士以中藥獲得諾貝爾獎就如一記響亮的耳光,但願它打醒了那些唯黨性無人性、忘祖忘宗的紅朝人,才好去尋找迷失了的信仰與靈魂。正是這些吸食豐厚民脂民膏的所謂紅朝科學院「院士」被黨性吞噬了人性,無視正義與良知,假科學之名消滅有神論信仰,實質卻是暴政豢養的政治打手,成為葬送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推手,並讓深知中華文明優秀的日韓等國恥笑。

由此看來,「科學」在紅朝,一如教育、文藝等等,淪為了暴政及其所豢養的所謂「專家」、「學者」手中排除異己與消滅其他信仰的工具。只是被他們玷污與褻瀆的科學,是地地道道的偽科學而已。尤其,他們不遺餘力的竭力假科學之名,抹黑提升社會道德、恢復神傳文化的法輪功,為殘酷迫害此無辜善良的信仰群體提供了偽科學依據。至今如此。

故許許多多的紅朝人,至今以為,有神論是封建迷信,無神論才是科學。他們平時可算命、燒香拜佛,卻就是不敢坦承自己相信有神論。也因此誤解、疏遠、仇視、敵視被此黨妖魔化的法輪功信仰者。故屬於違憲、違法犯罪的迫害才會延續至今到17個年頭了。故此讓紅朝人人受害而不自知。

作為身在紅朝的炎黃子孫,目睹此情此景多少人會思考個中緣由?或許不知故看不見自己文明與祖先優秀的紅朝人,已不再以炎黃子孫為榮。因為昔日的榮光,不是發生在古代中國就是被黨文化踐踏與抹黑了。北京故宮被掠奪去的國寶,人家是以武力強奪,禍害有限。中國被紅色政權變異的本土馬列子孫肆意凌辱、蹂躪與顛覆,則是斷根與拋棄自己的文明與祖先、有眼無珠的自棄。這樣的行徑與漢奸賣國賊何異!中華民族落入黃皮膚的馬列子孫手裡,命運可知!

韓劇《朗朗與檢查官》里,印象深刻的莫如女主人公朗朗初見男主人公檢查官的那幕。身著古代服飾、器宇軒昂的男主人公,竟就憑藉了手中的一本《出師表》而俘獲了女主人公的芳心。更有趣的是,少不更事、不會做家務的女主人公,竟在婆家重要的家族盛會上,只因背誦了《出師表》而成功過關。她就此讓身著傳統服飾、正襟危坐的男方長輩們刮目相看並疼愛有加。我們不論其劇情如何,單單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備至,就足讓被斷了傳統根的我輩汗顏不已。

「牆裡開花牆外香」,主賓易位,是什麼樣的社會會使這樣的境況一再發生?是因為紅朝被「西來幽靈」施了魔咒,人性被黨性控制,自斷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根,無知或無視自己文明與祖先的智慧與優秀。

流傳千古的《千字文》,今天有多少紅朝人,能夠靜心的流暢一讀?能夠一品文中所承載的人文歷史的豐厚、傳統韻味的醇美與文章流傳千古的驚世才情?

源遠流長、燦爛無比的華夏傳統文化,本土的後繼者少,承繼有人的大都在域外,與被紅朝斷了傳統根、生於斯長於斯的我輩沒有多大的關係,這是中華民族的劫難與至悲。能夠擺脫此劫難的,唯有拋棄以文明文化科學之名反文明反文化反科學的、實質是視中華文明為敵「大破大立」反天反地的毛共惡制度及其黨文化;傳閱〈九評共產黨〉,退出其黨、團、隊組織,才能恢復自己中華兒女的身分,才能洗去認賊作父淪為馬列子孫的恥辱,才能回歸令文明世界敬仰的中華文明。

而〈轉法輪〉一書,則是洗去黨文化烙印從續傳統根的捷徑,也是中國從返禮儀之邦的捷徑。

作者提供,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