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發雲:沒有了遊戲的童年

數十年來,我生活的城市,早已見不到這類戶外兒童遊戲了,也聽不見遊戲中那種興奮的喊叫或較真的爭辯。社區裡面孩子不少,見到他們的時候,不是清晨被長輩們拖著去學校幼稚園,就是傍晚又被從那些地方接回來。沒看見過他們玩耍的身影,也沒聽見過他們快樂的聲音。整個社區安靜得像一座養老院。

五六十年代,孩子們的作業不多,大多能在學校或放學後的一段時間裡做完,放了學或吃完飯,孩子們的神仙時光就開始了。性急的孩子,扔下筷子就去邀人了,然後結伴再去別家,有的家長管制較嚴,一群孩子就會在大門外或窗戶後遠遠地唱:「某某某,出來玩!莫在家裡打皮寒。」打皮寒是武漢方言,就是打擺子,也叫瘧疾,這種病的怕冷,成天要裹在被子裡。被叫的孩子那能經得住這樣的勾引?死纏亂磨討好賣乖甚至匆匆幫著做點家務,終於,一陣的吆喝聲中,那孩子急匆匆跑出來,眾人便一窩蜂呼嘯而去,開始他們早就商定好的遊戲

我們家搬到那個新華村時,正是四九後嬰兒潮的一批都到了七八九嫌死狗的年紀,家家戶戶都有三兩個這樣的半大孩子。一棟樓就有十幾二十個,十幾棟樓,該有多大的陣勢?遊戲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競技類的,體育類的,對抗類的,賭博類的,炫技類的,男孩玩的,女孩玩的,大孩玩的,小孩玩的,群體的,單練的,器械的,徒手的,斯文的,粗野,鬥智鬥勇的……記得十幾年前,我在一個中年人為主的論壇裡,談到童年遊戲這個話題,反應極其熱烈,分佈全國各地的網友紛紛顯擺自己當年玩的各種遊戲,讓我吃驚的是,偌大中國,千百年來,沒有現代傳播手段,山隔水阻,千里萬里,許多遊戲卻大同小異,有些遊戲據說都有數百上千年歷史,有的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官兵捉強盜」,「升堂」,「打官司」,「拉大鋸」「抬轎子」……有些遊戲口訣是江湖俚語或幫派切口,我們一起匯總了一下,有近百種,下面隨便舉一些例子:

最常見的有:躲貓貓,打雪仗,橡筋紙彈遊擊戰,過家家,拉漁網,官兵捉強盜,跳八關(一人由蹲到完全直立,另一人一節節從他頭上跳過,類似田徑項目跳山羊。)拔河,踢毽子,跳繩,跳房子,跳橡皮筋,打陀螺,滾鐵環,擠油缸(也叫擠油渣,一排人貼牆站,從兩頭往中間擠,被擠出者算淘汰,冬天可以取暖。),打沙包(玩法像壘球),騎竹馬,騎人馬交戰(一人站立當馬頭及前半身,一人雙手抓住前者肩膀,塌腰撅屁股當馬身,一人騎上馬背和另一匹「人馬」衝撞格鬥,先摔下馬算輸。)鬥雞(一腿單立,手抱另一腿,互相撞擊,摔倒或雙腿著地為輸。)找朋友,丟手巾,打彈珠,拍三角,扔飛鏢,「打毽子」,(不是用腳踢,而是用乒乓球拍或書本打。在胯上胯下身前身後順次做出許多動作,每個動作都有一個古怪的叫法——至今尚未見過正式的文字記載的叫法。)

女孩玩得多的還有翻花繩,抓子(老式骨質麻將牌,沙包,北方常用羊拐骨),挑冰棒棍,彈黃豆……這類遊戲大都有競技色彩,能鍛煉手指的靈活性。

有一些遊戲是要動手能力,比如紙飛機,竹蜻蜓,風箏,水槍,雪橇,彈弓,火藥槍或上面說到的橡筋紙彈槍,你的玩具做得越好,你取勝的幾率就越大。

很多遊戲都不需要器械。需要器械的,也都是些極普通的材料或廉價家用品,一根細線或一根粗繩,一段竹子,幾張煙盒,用過的課本作業本,鐵絲或木棍,一根雞毛,一小塊肥皂一小瓶水……奢侈一點的如風箏,需要買一張輕巧結實的皮棉紙和長一點的納鞋線,女孩的皮筋是一件重量級物品,需要積攢很多的橡筋或橡皮製品,一點點串起來。所以一個有皮筋的女孩,常常會有很多粉絲圍繞著她。

還有許許多多因季節、天氣、環境條件的隨機玩的遊戲,大雨之後,路邊漬水,立馬有孩子回去折了小紙船來漂流,下雪了,樓上樓下都在尋找竹片,釘在小木凳上,做一個臨時雪橇,起風了,將紙片剪成鏤空的長條,兩頭粘連起來成一個橢圓圈,在風中如坦克一樣賓士,把院子裡的泥巴弄濕,做成各種器皿、動物、槍械或艦船,工地上運來了磚頭,也成了大家做「連倒排」的好材料(將磚一塊塊豎立,間隔恰當的距離,推倒第一塊,其餘便順次倒下。後來知道國外叫多米若骨牌。)……對於孩子來說,幾乎無處不是遊戲,一堵牆,一棵樹,一道樓梯扶手,都可以玩得不亦樂乎。甚至吃甘蔗,也能變成一道精彩的炫技兼賭博的遊戲:三五個孩子各出相同的錢,三分或兩分,買一根甘蔗,錘子剪刀布,決出先後,持刀者將甘蔗豎立,刀背壓住頂端,然後迅速翻轉刀身,趁甘蔗沒有倒下,從上往下用力劈去,削掉多長的甘蔗皮,那一節就屬於你,當即剁下,第二個接續,直到甘蔗被劈完。如果皮沒有斷掉或劈到中間劈不動了,就不算。高手有時會一刀從頭劈到底,別人尚未動手,那根甘蔗就是他的了。

以上這些遊戲,都沒有大人教。孩子們來自各方,各人帶來了自己的玩法,規則一說,大家認同,便開始了。各自又從哪兒學來的,一直是個謎。

上面說了,遊戲是講規矩的,這就是孩子社會的規則。一個孩子一旦進入一個遊戲,就得遵守,不能亂來,不能任性,不然的話,你就會被這個「社會」踢出去,這個社會只講規矩不認人。我們那個宿舍,屬於區委,但好像什麼職業的都有,有南下幹部,有復轉軍人,有銀行職員,醫生,會計,教師,華僑,郵遞員,員警,工廠廠長,菜場營業員,甚至還有一家母子倆,孩子跟我們一般大,寡母是賣冰棒的。有的家富裕,有的很拮据,有的成績好,有的不怎地……但是在遊戲中,以上這一切都不起作用,只看你的本事和品性。特別是那種集體遊戲,你要有合作精神,還要有技能,不然哪一邊都不要你。於是,孩子們在沒有進入成人世界之前,已經在自己的童年社會中,學習著遵守規則,學習著與他人相處,學習著控制自己,學習面對失敗以及失敗帶來的心理與肉體痛苦。我想,很多孩子都有過在遊戲中經歷自己人生最初的打擊,都有過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痛苦,當然更多的是給他們帶來快樂與新奇,還有童年的義氣與友情。

前面說的那款叫「升堂」的遊戲,由四個孩子玩。地上畫一道線,在離線五六米的地方豎一塊磚,第一個用瓦片或石塊將磚擊倒的是皇帝,第二個是翻譯,第三個是打手,最後一個就成了犯人。皇帝做個動作,翻譯官說,跪下。打手將犯人按在地上。皇帝再作動作,翻譯官說刮鼻子,三下,打手便上去施刑,皇帝還可以施加「重重的」命令,常常會把犯人刮出眼淚來,要強的孩子會說,把老子鼻子刮酸了。這個時候,你父親是區長或校長都不管用了。
也有孩子一時受不了退出遊戲。但他回家之後會有另一種痛苦折磨他,那就是孤獨。一般來說,他又會很快回來。有時候,也會有跟他相好的,在說情之後把他再一次帶進集體。
可以說,遊戲一直陪伴我們進入少年青年時代,才漸漸與我們告別。

遊戲是童年最真實的生活。沒有遊戲的童年,就像沒開過花的原野。即便在那常年吃不飽的歲月,這朵童年之花也頑強地開著。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那迷人的童年遊戲就悄沒聲地漸漸消失了,後來,不要說遊戲夥伴,連兄弟姐妹都沒有了。每一個孩子,除了學前班、興趣班、素質班、補習班,除了鋼琴,小提琴,電子琴,各種顏色的畫筆,各種由成年人設計好的電子遊戲電子玩具,以及入學後沒日沒夜的上課考試做作業,那些一代一代傳承了千百年的童年遊戲,早已從他們的生活中消失,似乎再沒有返回的可能了。

一個個在孤獨、寵愛與壓迫中長大的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呢?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