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幣「入籃」,並非人民幣符合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定規則。無論是IMF還是美國,更多地是出於一種政治考慮。早在今年4月,據路透社報導,IMF第一副總裁利普頓在接受外媒專訪時曾表示,面對中國期待IMF將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的訴求,IMF未來可能會在相關檢視中改變標準以幫助人民幣入籃。當在IMF擁有一票否決權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支持人民幣入籃之後,此事已成定局。但中國官方輿論還是將此視為一場對美國的重 大勝利,並將「戰果」,即各種好處虛虛實實、遠遠近近逐一鋪排展示。
這些戰果到底有多實在?且看本文分析。
中國夢一:人民幣入「籃」,各國央行及投資者將大量增持
在鳳凰網圖示「人民幣資產將發生什麼變化」中,列舉了三條:至少會有1萬億美元的全球外匯儲備轉化為中國資產;未來五年內,外國公司在中國發行的人民幣計價債券即熊貓債,可能會超過500億美元;央行外儲管理機構與機構投資者會希望囤積人民幣計價資產。
以上並非鳳凰網獨家預測,還有多家同類消息。總的看法是:納入SDR籃子的貨幣通常被視為避險貨幣,獲得這一地位,無疑將增加國際範圍內公共部門和 私人部門對人民幣的使用,並改變全球資產配置格局,人民幣作為配置資產的比例將大幅上升,被廣為引用的是渣打銀行亞洲高級利率策略師Becky Liu在一次採訪中的預計:加入SDR之後,未來5年,中國將會吸引4至7萬億元國際資金配置人民幣債券市場,明年流入的海外資金或達5,000億元。
照IMF的設計,SDR只是一種「紙黃金」,是憑空創設出來並分配給各國使用的一種貨幣份額,而不是可以流通使用的真實貨幣。各國獲得的SDR用途有三:1、可以經過申請並獲批准之後與指定的貨幣承兌國兌換該國貨幣,從而在現有儲備資產不足的時候多一種支付手段。2、在IMF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由IMF指定一個國家接受該會員國的SDR,將其擁有的SDR換成可使用的貨幣,彌補逆差,用來支付IMF提供的貸款與利息;3、在IMF內部交易。
IMF將人民幣納入SDR,並視作「改革」的一部分,主要理由是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被廣泛使用,讓人民幣入籃,將使SDR構成更加合理,增強SDR的代表性和廣泛性,使之成為更有吸引力的儲備資產——這話絕對政治正確。但是,鑑於SDR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邊緣地位,人民幣入籃是否能夠改變全球資產配置格局,還得等各國央行及機構投資者將「有意增持」這一想法具體落實。
幻夢實現前提:各國央行是否選擇人民幣作儲幣
中國幻夢忽視了一個關鍵點,那就是:IMF並未規定188個成員國必須按SDR籃子中貨幣的佔比來相應配備外匯儲備。與此同理,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是否選擇人民幣作為儲備資產,也並非參照SDR的比例配備,而是出於理性選擇。這種理性選擇是基於SDR的性質與用途。
說得直白點,人民幣納入SDR,各國央行未必拋售美元,改用人民幣為儲備貨幣。在人民幣入籃之前,SDR這只「籃子」裡已有美元、英鎊、歐元與日元,人民幣入籃成為儲備貨幣,只是讓各國央行與投資者多了一項選擇。但是否選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還得各國央行自願選擇。根據IMF數據,目前有38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宣佈持有人民幣資產,總額約為7,800億元人民幣,佔目前全球儲備資產的比例約為1.1%。目前全球儲備資產約為11.3萬億美元,其 中美元佔比略低於64%,歐元佔比為21%,英鎊佔比約4.1%,日元佔比為3.4%。
IMF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透露的各國央行之收儲傾向,一時半刻難以改變。中國人民幣的信譽未必高過歐元與日元,加之現在中國經濟衰退,各國 央行基本不會棄美元而將人民幣當作儲備貨幣。就以中國央行自身來說,其外匯儲備一直以美元為主,如今人民幣有了儲備貨幣資格,中國央行如果相信本國貨幣是強勢貨幣,可以減少美元儲備。但中國央行未必做這種選擇,因為恐怕連央行行長也未必真相信人民幣的安全性可與美元媲美。
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美元仍然是其資產儲備首選。目前,限制外國投資者增持人民幣意願至少有兩大障礙,第一大障礙是中國的資本管制,在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及資本自由流動(尤其是流出)實現之前,中國政府的承諾就不能當真。第二大障礙是中國金融市場缺乏透明度,當局隨時可以操控市場。今年6月間政府強力干預股市的行動,讓外國資本大開眼界。與這兩大障礙相比,美國國債的安全性尤顯突出。
《華爾街日報》曾在11月19日登載《中資企業進一步看跌人民幣》,12月1日又登載《人民幣「入籃」難改投資者看跌預期》,兩篇都談到中國投資者預計中國經濟將進一步放緩,中國央行將繼續讓人民幣貶值。前一篇文章勸告讀者,「目前而言,在談到有關人民幣的看法時,最好是追隨中國企業的舉動,而不是中國政府的言論」。
中國夢二:「人民幣將挑戰美元地位」
中國人的靈魂深處一直深藏「趕超意識」(超英趕美),這種意識時不時地會冒出頭來。人民幣加入SDR儘管只是人民幣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的一小步,但 中國評論多有認為人民幣將挑戰美元地位,此前,中國輿論一直著力渲染:美國為人民幣加入SDR設置障礙,因為美國害怕人民幣挑戰美元,將使美元失去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
人民幣入籃,只能說獲得了與其國際支付地位相稱的名義地位,但遠遠未達到能挑戰美元的地步。因為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除了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之外,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主要採用美元;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目前,外國人持有2,00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與債券,持有美元資產的數字卻是16萬億,相當於人民幣的80倍。
人民幣究竟能不能與美元平分秋色?中國方面認為只是個時間問題。一些中國經濟分析人士謙虛地承認,目前,人民幣並沒有能力挑戰美元地位。但這意思 是:將來,人民幣挑戰美元的那一天遲早會到來,那天或許在15年後,或許更晚一些。《經濟學人》今年早些時候也曾不無調侃地預測,「目前,人民幣在全球舞台上還是一個小角色,但在20世紀初,美元也是。」
以百年為週期的預測,已經不是經濟預測,而是瑪雅預言。但20年之內的經濟預測還是可行的。強勢的貨幣地位必須有兩大支撐,一是強大的經濟實力做保 障,二是一國的國家信譽。從這兩點看,中國經濟不可能像20世紀的美國那樣獲得發展,一是中國經濟「體質」(技術優勢、資源優勢)遠不如美國;二是缺乏美國這樣基於制度保障之上的國家信譽。更何況,中國經濟目前已進入長期衰退之始點,國內製造業全面衰敗、金融業危機重重(巨額壞帳再度出現,影子銀行相繼倒閉)、巨大的失業陰影籠罩,近5-10年內能否走出低谷都是問題。這種情況下,很難讓各國央行及機構投資者捨美元而取人民幣。
百年之內,世界將發生多少事?對內,看看從辛亥革命到現在這段歷史就足以領略「高岸為谷,山谷為陵」之變化,這段時期中國改朝換代發生了幾輪,中國貨幣已經從袁大頭改成國民政府的紙鈔、金元券,再到人民幣。國際社會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與一場冷戰,經歷了三波民主化與阿拉伯之春,國際貨幣歷史也發生巨大變化,英鎊退居次要貨幣,經歷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繁榮與衰落,IMF那隻貨幣籃子的儲備貨幣也經歷三輪變化,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意大利的里拉曾是第一輪的儲備貨幣之一。
因此,挑戰美元地位之說,眾多愛國者還是當作中國實現共產主義的遠景來看比較合適,近期內的目標應該是讓國內人民持有飯碗。畢竟,進入紙幣時代後的 世界經濟發展史只證明了一條定律:一個國家的經濟強則其貨幣走強,一國經濟弱其貨幣就無法走強。人民幣入籃,對中國經濟來說,與其說是打了一針起死回生的強心針,不如說是服了一劑安撫人心的鎮痛劑。
--原載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