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應各地僑界和團體的邀請,著名歷史學家辛灝年先生從六月份開始,先後在舊金山、芝加哥、紐約、台灣等地發表演講。 早在二零零五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紀念時,辛灝年先生就發表了《誰是衛國戰爭的中流砥柱》和《中共在抗戰中做了什麼》的著名演講,在中國大陸引起強烈的反響。 近年來辛灝年先生從全新的角度對抗戰問題進行了更深入地研究,他通過對國民政府和延安政府(國共兩黨)抗日戰略的對比,進一步揭開了抗戰真相。下面是辛灝年先生二零一五年七月十八日在美國芝加哥發表的演講《國共抗日戰略對比》上篇:《國民政府的抗日戰略》的第二部分。
辛灝年:國民政府的抗日戰略(下)(視頻)
(接上集)
二、主戰略 – 持久戰
辛灝年:我下面要講的是他的第二個大戰略,也就是總戰略、主戰略。就是「持久戰」。大家都知道,中國打勝日本是靠的「持久戰」。可是中國為什麼要選擇「持久戰」呢?大多數原因,大家都知道,我也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大家都認識到敵我強弱差別太大,日本太強,中國太弱。晚清失敗,中華民國初創,北洋軍閥亂國十七年;1927、1928年「北伐」兩期成功,重建中華民國南京政府,開始走向經濟建設,不到十年的時間,又打了十年內戰,外有日本的侵略,蘇俄帝國的顛覆,內有中國共產黨的叛變,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中國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變成一個國力充沛的大國、強國。所以,當日本人決定侵華戰爭的時候,日本的可動員兵力是四百四十八點一萬人,中國可動員兵力才兩百三十萬。抗戰初期,日本有飛機兩千七百架,中華民國的空軍才有六百架飛機。日本的海軍噸位是一百七十萬噸,是我們中華民國海軍噸位的十九倍,有研究說是我們的三十一倍或三十二倍。日本的軍隊每一個師的裝備是我們同等的一個師裝備的三倍以上。抗戰初期中國的軍人三個人合一條步槍比比皆是,到了抗戰末期甚至出現八個人、九個人合一隻步槍的狀況。當時日本可以自己製造飛機、坦克、大砲、重機槍,重型武器,我們中國只能製造輕型武器。可見我們沒有辦法跟人家比,要是硬打肯定敗,所以只有一個辦法,跟它打「持久戰」。只有打「持久戰」,把它拖在我們中國,戰爭時間拉得越長,日本就越難打下去。所以,要打「持久戰」。
第二個,要看到中國太遼闊了。大到了東邊是平原,西邊是高山,我們整個大西南,一道道天然的屏障,可以堵住從東邊上岸、從北邊打下來的日本侵略者。從我們的地形出發,那麼,中國的抗戰也是適於「持久戰」,如果用持久的辦法的話,是可以爭取到最後的抗戰的勝利的。
第三個,就是世界大戰的眼光。如果中國的抗日戰爭,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端的話,那麼,如果有一天,當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中國的抗日戰爭就會變成整個世界大戰的一部分。到那個時候,不想支持我們的,就會支持我;不想援助我的,也會援助我了。蔣介石先生說:日本沒有豐厚的資源支持它打「持久戰」。因此,它是急於解決中日戰爭,然後,獲得中國的資源以後再做進一步的念頭。可是,我們用「持久戰」的方法,把日軍拖在我國的土地上,時間長了以後,日本就一定不是北進就是南下。北進,就是打西伯利亞,那裡有石油;南進,就是打東南亞,那裡有橡膠。高性能的飛機輪胎用的橡膠必須用東南亞的自然橡膠。雖然德國已經發明了人造的橡膠,但是還不能夠拿來做一些非常先進的用途。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遲早會得罪蘇俄,遲早會得罪西方。在它得罪蘇俄和西方的時候,世界大戰的鏈條就從東方打開了一個最大的缺口,我們戰爭的勝利就有希望了。蔣先生的原話大意如此。
在這個情況下,正是基於蔣先生的這樣一個想法,所以,他才認為對日只能打「持久戰」。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後兩天,蔣先生在他的日記裡面就寫到:「日本侵略我國,證明世界大戰已經開始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情形,實在為歷史上的諸國所不能想像,我不知道世界一些國家能否看到這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了。」所以,在1932年的時候,也就是「七七抗戰」前五年,蔣先生就說:「我們只要保住了雲、貴、川三省,我們就一定能夠爭取到抗戰的最後勝利。」1935年,蔣介石先生單騎走西南,就是要開始建設西南的大後方。所以,全面抗戰爆發以後,蔣介石先生才立即宣布將首都遷移重慶,讓重慶做陪都。蔣先生的「持久戰」思想貫穿在中國人民抗日的戰爭當中。而這個「持久戰」思想,在蔣先生的策劃裡面分兩個階段的。
(一).「持久戰」的第一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1937年7月7號到1938年的11月,蔣先生稱這一段時間的抗戰叫「第一期抗戰」。第一期抗戰,它的戰略方針就是,在北邊,平綏線、同蒲線、平漢線、津浦線四條線上,讓我們的軍人節節抵抗,絕不容許敵人沿著四條鐵路線迅速地打入我中原,奪取武漢,然後造成把我軍從西往東打,最後我軍沒有退路,退到大海裡面去,我們的抗戰就徹底失敗了。
所以,蔣先生他所設計的第一期抗戰的方針,就是在北邊四線節節抵抗,在這四條線上,國軍成排、成連、成營、成團、成師的壯烈犧牲的,比比皆是,可歌可泣。德州守軍,打到最後一個士兵陣亡在戰場上,沒有一個人投降。整整堅持了四個月,日本的目的沒有實現,日軍不能如他的意,將我們的整個華中戰場隔開。
然後,蔣介石先生決策了「上海大決戰」。所謂「上海大決戰」,就是面對上海的侵略的日軍只有一萬八千人,蔣先生投入了三十萬國軍,五十個師,擺出一副「大決戰」的樣子,日本人慌忙從國內調兵,從北線調兵,就是從四線調兵,來打上海決戰。可是它中計了,因為蔣先生不是要進行上海決戰,而必須用上海決戰把日軍堵在上海,讓它不能迅速進攻上海以後,順利地打向南京。那樣我們長江下游的各種各樣的物資、人才就都不能迅速地運往武漢、不能迅速地運往重慶去建設我們的後方。「上海大戰」整整堅持了三個月。北邊堅持了四個月,東邊堅持了三個月,使長江下游的人才和物質通通的移向了重慶。這個戰略計劃給了日本一個慘痛的打擊,使得它「三月亡華」的美夢沒有實現。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有一個報告:長江中下游的高級知識分子99%被安全的送到了後方,中級知識分子80%送到了後方,中學生50%送到了後方。這樣一個政府,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
所以在抗戰前期,這個「持久戰」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它的根本的要旨就是「以時間爭取空間」,我跟你拖,拖完了這一段時間以後,「三月亡華」的美夢自然而然地破滅了。同時我也把物資、人才運到了西南,我們也就有了持久抗戰的物質基礎了。
(二),「持久戰」的第二階段
所謂「第二期抗戰」,是從1938年11月到1945年抗戰勝利,也叫做抗戰後期,在抗戰後期裡面,蔣先生的方針是什麼呢?就是在抗戰前期作戰的勝利成果基礎上,全面的實行「保衛後方,消耗敵人,用時間消耗敵人」的方針,以與世界大戰接軌,贏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在第一期大戰當中,有五次大會戰,大家都知道,有「太原會戰」,有「上海會戰」,有「徐州會戰」,有「南京會戰」,還有「武漢會戰」。五大會戰,各有其能。「太原會戰」是拖住敵人,使它不能迅速南下;「上海會戰」是拖住敵人,不能迅速西上;「徐州會戰」是要保護住津浦線,讓日軍不能打通津浦線。大家知道,津浦線從天津到南京,不能讓他打通。那麼,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徐州會戰」既是真打,又是假打。因為在徐州外圍進行打仗,打到日軍真地已經完全把徐州包圍的時候,國民革命軍的主力五十萬迅速撤退,準備武漢大會戰去了,日軍等於撲了個空。日軍想通過大別山,想通過安徽的淮北,想通過長江的背面,經過安慶來打武漢,在這個狀況下的蔣介石先生和國民政府決策了花園口的決堤。
到今天為止,在紀念抗戰七十週年的時候,共產黨又把這個題目拋出來了,現在在網站上天天喊,說蔣介石、國民政府不顧人民的死活,在花園口決堤,造成黃汛爆發,人民被淹死八十多萬,無數的人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在世界的戰爭史上,犧牲局部以保證全體的戰略,任何一個國家都使用過。著名的俄國庫圖佐夫將軍1812年火燒莫斯科,讓拿破崙進入進入俄國的腹心地帶,最後讓他在冬天裡面把他們凍死,這就是犧牲莫斯科、拯救俄羅斯嘛。那花園口決堤,日本人在它的軍誌裡面寫了這樣的兩句話:「由於中華民國決堤花園口,所以推遲了我軍進攻武漢時間四個月。」在戰爭年代,拖延侵略四個月,該是怎樣了不起的一件事情。《黃花崗雜誌》在2003年4月總第7期發表了一篇文章,叫《花園口決堤真相揭秘》,是一個國軍的團長寫的回憶錄,他介紹了國民政府是怎樣非常有序地、非常認真地進行了這次決堤的準備的,盡可能地將人民的損失減少到最低最低的程度。另外,《黃花崗雜誌》2014年4月總第47期轉載的《花園口黃河決堤89萬死亡的數字怎麼來的?》的文章,做了翔實地考證。
「徐州會戰」以後,有「武漢大會戰」。日本天皇沒有想到他們沒能實現「三月亡華」,按照他原來的計劃是「武漢會戰」打完以後就不再打了,保住他們已經在中國奪取的土地。但是他要求日軍一定要打贏這一戰,所以投入了幾十萬軍隊,五百架飛機。在武漢大戰當中,國民革命軍打得血天血水,我們中國軍人在武漢大戰當中和日軍打了一個平手。過去在「上海會戰」和其它會戰的時候,都是我們戰死七個,日軍戰死一個,後來慢慢慢慢地變成我們戰死三個、四個,日軍戰死一個。到了「武漢會戰」的時候,變成我們戰死六萬,日軍戰死六萬,中國軍隊的威風和志氣打出來了。所以我認為,前期抗戰非常艱難和痛苦,在我們樣樣都不如人家的情況下,我們打的是一個報國心,打的是一個民族精神。所以從表面上看,五大會戰,我們是敗多勝少,但是我們的戰略贏了,為「持久戰」奠定了基礎。對日本來講呢?它是勝多敗少,可是它的戰略敗了,注定了它侵略中國的徹底敗亡。
所以「第二期抗戰」要繼承的就是「第一期抗戰」給我們國民政府留下來「持久戰」的基礎。所以,第二期大戰它的方針是「保護大後方」。在平漢、津浦兩線,特別是平漢線,和日軍糾纏,讓日軍沒有辦法超越中原地區向大後方進攻。然後用以少勝多的辦法,以小勝獲取大勝的辦法,來逐步的以時間消耗敵人。所以我稱它為「二期抗戰」是以時間消耗敵人的「持久戰」。二十二次大會戰中的十七次都是在二期戰爭中打的。
三,陣地戰 遊擊戰和運動戰三結合
二期戰爭中所打的這些會戰都繼承了一期戰爭中的一個鮮明的戰略特徵,那就是蔣先生在抗日戰爭當中創造了一個戰略,叫做「陣地戰、遊擊戰和運動戰三結合」的戰略。
首先,蔣先生認為,我們在消滅敵人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重視後方的敵人,我們要在後方有我們的軍隊。所以他在二期作戰開始的時候把戰區重新地劃分了一次。他怎麼劃分的呢?他把察哈爾和河北劃分為第一戰區,往下是到了山西、河北這個地方是第二戰區;第三戰區在江浙;第四戰區在廣東。第八戰區在綏遠,北邊,是朱紹良的戰區。還有湘鄂贛的戰區,是屬於薛岳代陳誠作為司令長官。在山東建立了冀魯戰區;在蘇北,江蘇和山東之間,建立了魯蘇戰區。總共建立的是十大戰區,每一個戰區裡面,都基本上圍繞著平漢線的左右,作為一種對後方保護的屏障。每一個戰區裡面,都在敵後留下了自己的根據地。每一個戰區,都在它的根據地和根據地外面,在敵人的後方,打擊日軍。
所以,蔣先生是這樣部署的:他把他的軍隊變成三部分。一部分在「正面戰場」,就是敵人打到哪裡的時候,就從這條線下來,一直到這兒,這條線。蔣先生讓他的軍隊在「正面戰場」抵抗或者侵擾日本軍人。在「敵後戰場」呢?他拿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剛才我講的「正面戰場」也是三分之一的兵力。那麼還有三分之一的兵力在四川,在大西南進行培訓。三分之一在敵後,三分之一在敵前,三分之一在整訓,所以整個中華民國的軍隊兩百多萬,被分成了這三個部分,這樣有利於抗戰。
每一次大型戰役,特別是第二期的十七次大戰役,都是由戰區裡面的遊擊軍打的,他們配合主力部隊,正面、後面同時進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蔣先生第二次戰區的劃分,完全是站在一個對於東邊守西邊,對於西邊在東邊打,在敵後打,造成敵軍陷在裡面,既不能西進,又不能東退,想北上、想南下都很困難。有兩個例子,一次是日軍要打潼關,想打宜昌,結果被蔣先生调兵把它一下給堵住了,整個的把日軍摧垮了,把日軍所佔領的縣城全部都奪回來了。第二次,是1944年的日軍「一號作戰計劃」,它通過湖南到桂林的湘桂線,一直打到了貴州獨山,到了獨山以後就離重慶很近了。蔣先生調了湯恩伯南下,將日軍打了回去。所以整個抗戰期間,「大後方」沒有遭受日軍的進一步進攻,在中國的土地上它沒有辦法再往前走,往前打。
蔣先生設計的「陣地戰、運動戰和遊擊戰三結合」的戰略還有一個著名的戰例,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的「臺兒莊大捷」。大家知道,「臺兒莊」就在江蘇的徐州附近,他怎麼打的?他命令第二集團軍守臺兒莊,然後五十九軍和第四十軍共同與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來守。然後他派第二十軍團的司令官湯恩伯,避開津浦線,轉移到津浦縣西北面蘭陵的雲谷地區,藏在那兒。在「臺兒莊戰役」打響以後,日軍馬上要從津浦線往南打臺兒莊啊。所以日軍有一個師團立刻進入了蘭陵的秋湖地區。進入秋湖地區以後,第二戰區的司令長官孫連仲馬上命令湯恩伯第二十集團軍派出第五十二軍,像秋風捲落葉一樣地一下子捲過去把秋湖圍住,迅速地捲住了日軍進入秋湖地區的部隊。那麼五十二軍把秋湖的日軍圍住以後,秋湖的日軍就不能南下去打臺兒莊。在這個狀況下,孫連仲和龐炳勳、張自忠的三股軍隊,開始打對來犯到臺兒莊的日軍。一會兒讓日軍打進來了,一會兒又把日軍打出去了。在這種狀況下,湯恩伯的第二十集團軍在圍住了秋湖的日軍以後忽然又轉移到臺兒莊北面,從側邊來威脅日軍。然後在龐炳勳和張自忠的軍隊的配合下,從外圍把臺兒莊全部圍住,最後的決戰打響了。終於消滅了日軍一萬多人,成為抗戰早期的一次重大的勝利。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打臺兒莊的時候,第二十軍團是採取了遊擊戰術,進行裡外配合來消滅敵軍的。可是,他們打的這個遊擊戰,不是共產黨講的遊擊隊打的,而是國軍的是叫「遊擊軍」打的。也就是大規模的正規部隊採取遊擊戰的閃電方式包圍敵人。第二期戰爭中的十七個大型會戰當中,以及其它的一些大戰役當中,蔣先生都是運用了「運動戰、陣地戰、遊擊戰三結合」的方法,取得了所預定的戰略成果。終於打到了1945年,我們終於反攻了,終於取得了最後勝利。
四. 敵後抗戰也是國軍打的
大家都在說「正面抗戰是國軍打的」,甚至共產黨的總書記胡錦濤也這麼說。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先生在海外、大陸、臺灣周遊,到處宣傳他桂系的父親是多麼的偉大和正確,處處都在講蔣介石是多麼的無能、沒有本事。他們對蔣先生那股天生的嫉妒溢於言表。他甚至說:「共產黨已經越來越接近抗戰的真實了,已經承認正面戰場是國軍打的了,雖然還有一些保守,所以,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可以認識到,共產黨在抗戰當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力量。」當然啦,兒子說老子好話,可以理解;但兒子為了老子,把別人罵得一塌糊塗,那就不可以理解了,因為你還是得尊重客觀的歷史事實嘛。
我在研究的過程當中發現,如果說在「一期作戰」當中游擊戰已經表現出了它的功能的話,那麼在「二期作戰」當中,游擊戰所表現出的功能,今天終於要大白於天下了。我們中國大陸的民間學者,從1991年以來,開始對國民黨的敵後戰場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國軍敵後游擊戰的戰略。其中不乏許多很傑出者。如孫挺信先生,他寫了一本叫《國民黨敵後抗日游擊軍》,是由「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詳細地論述了國軍是怎樣在敵後用正規軍來打游擊,以消滅後方的敵人配合主戰場所建立的功勳。中國社會科學院洪小夏教授,在他寫了一篇文章叫《國民黨的敵後游擊戰》中,將國民黨的「敵後游擊戰」說的非常清楚,看了以後,你會感覺到:噢,原來敵後的戰場也是國民黨打的呀。還有華鐘先生,行易先生,韓信夫先生等學者,他們在對國軍「敵後游擊戰」的研究上都獲得了很大的成果,在中國大陸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這樣是為什麼我說沒有大陸的「歷史反思運動」中對於抗戰的研究和成果,我今天這場講演是講不出來的,我這是心裡話。
那麼他們的研究結果是甚麼?他們得到了這麼一個結論。即抗戰有正面戰場是國軍打的,抗戰還有敵後戰場,共產黨說是它打的,這是一個歷史的大誤會呀。為甚麼呢?國軍的戰場不僅在敵前,也在敵後。大家想一想,「敵前」和「敵後」才是呼應的嘛。那麼「正面」和甚麼呼應呢?「正面」和「負面」才是呼應的嘛。我在研究過程當中發現,抗日不但有「正面戰場」,還有「負面戰場」。「負面戰場」在哪裏?「負面戰場」在敵後。敵後有兩個游擊隊,一個是國軍的「游擊軍」,叫「游擊軍」,我研究研究抗戰史和民國史,從不看臺灣出版的著作,而只看毛澤東著作和中共中央文獻,以及我們大陸學者的研究成果。這樣大家會更相信。所以我就覺得我們要認識到,在敵後有「正面戰場」,也有「負面戰場」。在「正面戰場」國軍的兵力是共產黨所有軍隊的兩點六三倍,它打擊日軍的次數是中共在抗戰期間所有作戰次數的四百零二倍。這是我們大陸學者提供的數據。所以在敵後的戰場,還是國民黨軍隊打的,而不是共產黨打的,因為,打日本才叫打啊,不打日本打國軍,那不叫抗日嗎?
五,國軍敵後游擊戰的輝煌戰績
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為甚麼國軍能在敵後「游擊戰」中取得這麼大的成果。首先,蔣介石先生本人就有「游擊戰」的思想。抗戰伊始的時候,他就說過一句話,他說:我軍的敵後「游擊戰」是對我軍的正面戰場的支持和配合。整個八年抗戰,實踐了他的這句話。南京失陷後十天,蔣先生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最主要的戰場在農村,最主要的戰略是「游擊戰」,我們要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開展我軍的「游擊戰」,消滅敵人、消耗敵人、拖住敵人,配合正面戰場的大戰役和大會戰。1938年的12月25號,在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蔣先生說:政治高於軍事,游擊戰高於正規戰。蔣先生在整個的抗戰過程當中不斷地向後方派軍,在一期戰爭結束的時候,國家留在敵後「游擊軍」的已經有三十個師;在二期大戰開始的時候,國軍又向敵後派了三十個師,共六十個師,相當於六十多萬人。 另外,還有河北的民軍、山東的民軍、各地的游擊隊,以及各地地方官員自己組織的游擊隊,比如青島市長沈鴻烈自己組織了「游擊軍」,加起來有一百萬。
這一百萬國軍的敵後軍隊 -「游擊軍」們,是怎樣獲得抗日成就的呢?在第八戰區裡面,傅作義先生在綏遠保持了長期的游擊戰爭,拖住了日本的一部份兵力。在第二戰區,也就是閻錫山的戰區裡面,閻錫山把第二戰區分成七個戰區,這七個戰區有一個是屬於八路軍佔領的,不算它。其它六個戰區全部是由他統一領導下去在敵後打擊日軍的。「徐州會戰」的時候,閻錫山的六個游擊區,拖住了日軍五個師團,使得二十萬日軍不敢離開同蒲線一步。他們連鐵道線一步都不敢離開,所以才沒辦法抽兵來支持「徐州會戰」。在第一戰區,這個是衛立煌的戰區,衛立煌的戰區裡面,首先冀魯戰區它有一個叫做張陰梧將軍,張陰梧上將,他組織了十萬河北民軍,靠民軍吶,他居然能夠在1938年徹底的消滅了日軍的一個連隊,白崇禧先生說這簡直是奇蹟。也就是說,張陰梧將軍領導民兵消滅了日本一個連隊。
在第一戰區,堅守中條山,這是中條山,衛立煌能夠在中條山堅持十三次打退日本的進攻。中條山戰役,十三次打擊日軍,有力的配合了我在華北、蘇北和華中的作戰。到了第四戰區,兩廣戰區,是程潛先生作為長官的,第四戰區的海南游擊隊了不起啊,政府沒有給一分錢吶,它能夠堅持七年抗戰,而且正是第四戰區的國軍游擊隊打下了日本海軍部長,海軍大將大角岑生。大角岑生從廣州起飛,經過中山,到越南部署南洋的海軍作戰,居然被我們的國軍發現了,我們的國軍就用重機槍打他的飛機,居然把它打下來,把他打死了,並且獲得了太平洋戰爭的計劃,交給了蔣先生,蔣先生交給了羅斯福,羅斯福感激不已呀。這就是國軍「游擊軍」打的。另外,國軍游擊軍還打死了另外一個陸軍大將,這個陸軍大將是在甚麼地方打死的呢?是在江浙,江浙縱隊。江浙縱隊居然也是用他們的機關鎗,把這個大將乘坐的飛機給打下來了,這位大將也打死了,他叫塚田攻。同時,國軍的「游擊軍」還打死了另外日本一個大將,叫做山縣正鄉。山縣正鄉怎麼死的呢?山縣正鄉就是在從安徽經過大別山飛向武漢的時候,在中途被我國軍游擊隊打死的。打下他的飛機,把他打死了。還有日軍一個酒井直次中將,他在長沙會戰前,他曾經要從湖南往湘桂那邊走,跨過一片雷區,所有的日本兵都跨過去了,就是他踩到一顆地雷,一炸而死。他自己在死前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中國軍隊根本不堪一擊啊,我們走到哪裡,哪裡就「三光」啊,沒想到他還沒走到前面就給炸死了。這就是游擊戰的功勞啊。
六,為戴笠平反
經過長期的歷史反思,大陸學者終於為戴笠平反。1949年以後戴笠被共黨中國大陸就是魔頭啊,共產黨對戴笠的仇恨,對戴笠的宣傳那簡直是下三濫之下三濫,它簡直是把戴笠講成了一個魔鬼、一個鬼妖、一個不是人的人。可是我們今天在大陸人民自己的反思當中才知道戴笠先生「生也為國,死也為國」呀,這是章行嚴在他死的時候給他寫的對聯。他在淞滬抗戰開始的時候,打會戰的時候,蔣先生在1937年9月4號發佈了一個命令,要成立「蘇浙行動委員會」,並附屬別動隊。戴笠先生秉承蔣介石先生的旨意,建立了別動隊,就是蘇浙行動委員會的別動隊。別動隊的成員是甚麼呢?是國軍的軍官,是國軍的情報官,和在淞滬抗戰中打散的國軍的力量,以及有熱血的青年學生,包括有熱血抗戰精神的幫會成員,建立了這個別動隊。到了1938年5月,這個別動隊被正式改名為「軍事委員會蘇浙特別行動委員會」。然後在「皖南事變」以後,1941年1月,全部回到江浙地區,建立了四大縱隊。所以,這個特別委員會在淞滬抗戰當中,它的四支隊,一千五百人,全部陣亡。這個別動隊在江浙一帶屢遭新四軍的挑釁和進攻,可是,新四軍打不過他們,新四軍只好從江南退回江北。我說了一句笑話,如果沒有戴笠先生的這個四縱隊的抗日的游擊軍,我跟你講,抗戰勝利的那一天,上海、南京是回不到國民政府手裡的。所以,戴笠先生所領導的四個縱隊,他在整個漫長的抗戰時期,他們在江浙一帶、在東面戰場上所消滅的敵人、所創造的功績是難以言喻的。我希望朋友們能夠上網去查一查,一查就知道,我們大陸人民關於對戴笠的研究,現在出書都是幾十本了,大家非常客觀的分析了戴笠,認為戴笠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中華民國的英雄。所以,敵後——國軍的敵後游擊戰,完全是以「正面」戰場的姿態出現的。國軍的敵後游擊戰,正恰恰的說明了,不論是敵前還是敵後,都是我國軍的「正面」戰場。
國軍的敵後游擊戰,只遭遇了一個可怕的敵人。這個可怕的敵人,把冀魯戰區的國軍,全部消滅的消滅,打跑的打跑了,把蘇中戰區消滅的消滅,全部打跑,甚至於造成從山西——從陝西到山西到河北到山東到蘇北、蘇中,一直到皖南,大片的地區,被不抗戰的共產黨的所謂「游擊部隊」全部佔領。為甚麼?國軍打日本人都能打,都能打過日本人,為甚麼打不過共產黨?很簡單:偷襲。國軍想不到共產黨會打它,所以每一次就偷襲。詳細情況我今天不說了,我下次再講,那是太生動了,太豐富了,太叫人恨了。
七,國軍抗戰的偉大貢獻和歷史意義
所以我們通過國軍的正面戰場的分析,我們知道,國軍有兩個正面戰場,一個是敵前正面戰場,一個是敵後正面戰場。所以,有真正的敵後游擊戰,是中華民國的國民革命軍打的。我們必須翻這個案!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從小就知道共產黨打游擊戰,可是我們不知道共產黨遊而不擊,我們也不知道共產黨的游擊戰是專打國軍,不打日軍。在這個情況下,我們今天在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整個的抗日戰場,是國軍打的,不論敵前還是敵後。整個的抗日戰爭,是國軍打的,國軍才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所以,羅斯福先生說過一句話: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國國民革命軍,將一百萬日軍拖在中國的泥淖當中,讓他們不能夠從東南亞、從南洋迂迴攻克印度,拿下亞洲的中部,然後再和德軍配合,對歐洲戰場進行一個大反攻。如果中國沒有做到的話,這次世界大戰的前途就不堪設想了。他算說了一句公道話,不過他說完以後就開始秘密的出賣了我們,那我就不說了。第二,有一位偉大的、很了不起的歷史學家,原來就在伊利諾伊大學,不幸他去世了,他的名字叫易勞逸,他說了一段話。他說:如果我們能站在良心和良知的立場上來看待中華民國的衛國戰爭的話,我們就能夠發現,一個在裝備上、在技術上、在兵力上與他的敵人完全不能相比的軍隊,居然能夠將頑敵在中國拖陷了八年之久。這八年之久,在它的前期,它有效的將日軍控制在中國的華中以東,在它的後期的六年間,它與日軍互相糾纏,讓日軍不能西進一步。在整個八年當中,他們不僅保護了中國,保護了東亞戰場,也指揮了東亞戰場,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無量的貢獻。如果歷史對蔣介石、對國民黨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仁慈一點的話,如果國民黨在戰後不因內戰而失敗,那麼,全世界的歷史學家都要把國民黨抗戰當中一篇大無畏的英雄歷史史詩來加以無邊的歌頌。
可惜,國民黨在內戰中失敗了,逃到了臺灣,它領導全中國人民抗戰的勝利的歷史光輝,也就被全世界的歷史學家淡忘了,被放到了歷史的帷幕後面。我在寫作《誰是新中國》的時候,我在這段的後面加了一句話:可見,在全世界的歷史學界,有多少勢力的歷史學家,有多少沒有良知的歷史學家,他們還是成王敗寇,甚至在成王敗寇並沒有獲得最後結局的時候,他們就為勝利者而歡呼,為那個真正的、為民族付出無盡犧牲的、流出了無盡鮮血的我們的國民黨抗戰軍人們進行了百般指責。但是,這個時期終於要過去了,因為,中國大陸人民從1985年開始對歷史的反思就告訴大家,就是從抗戰開始反思的,因為抗戰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當我們的民族遭遇侵略的時候,誰敢站出來領導反侵略,誰敢站出來保衛自己的國家,誰為了保存中華民族的血脈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就是進步的,他才是民族所以謳歌的對象。反之,在我們的民族遭遇侵略的時候,利用侵略,擴張自己,倒退實行專制統治,這樣的政黨、這樣的之前就是完全不具有歷史合法性的。
今天,在中共紀念七十週年抗戰勝利的「海外戰略」當中,有一種聲音居然在海外瀰漫,說什麼「今天只有讓國共合作來建設新中國,才是『民族大義』的最高表現」。我說:你錯了!第一,甚麼叫「民族大義」?當民族處在存亡繼續的危急關頭,能夠拿自己的生命來救民族的,這就是最高的「民族大義」,發過來就是對民族的徹底背叛。第二,在今天的中國大陸,我們被馬克思主義的邪教,這個從西方而來的精神污染,整整污染了六十六年了。雖然我們的民族依在,國家依在,但是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民心,我們的人心,被馬列侵蝕了,造成了我們靈魂上的缺失、社會道德的崩潰,我們的人民在無望當中,只能夠為了自己的那一點點起碼的活命的要求,去服從共產黨的統治。臺灣的朋友,你們不都是說,民進黨說國民黨是外來政黨嘛,國民黨當然不是外來政黨,可是,共產黨才是外來政黨,中共北京政權才是外來政權!如果兩岸人民不能懂得這一點,從中認識中國大陸今天的一切情況,那麼,就可以發現這連最起碼的民族大義都沒有了。孫中山先生說過一句話: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消滅這個民族的思想。你們只要問一問四十歲以上的大陸人,中共是怎樣摧毀、焚燒我們的民族文化的、我們的民族歷史的,它的「民族大義」何在。只有保護了中國的文明歷史、保護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文化,那才是「民族大義」之所在。
文稿來源:《黃花崗雜誌》第五十二期
視頻來源: 《透視中國》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