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時共產黨高層的選擇(完整版)

1989年發生在中國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沒有改變中國,卻引發了東歐共產黨國家的劇變,即出現了民眾推翻共產黨一黨制統治的運動。劇變最先在波蘭出現,後來擴展到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最後以蘇共亡黨、蘇聯解體告終。在東歐劇變中,除了羅馬尼亞發生了流血事件外,其它國家都是通過自由選舉,由共產黨和平移交政權結束的。在這一過程中,東歐各國的共產黨高層大多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以下是此系列7篇文章的完整版。

系列一:東歐劇變時波蘭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系列二:東歐劇變時東德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系列三:東歐劇變時捷克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系列四:東歐劇變時匈牙利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系列五:東歐劇變時保加利亞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系列六:東歐劇變時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系列七:東歐劇變時羅馬尼亞產黨高層的選擇
——————————————————————–
系列一:東歐劇變時波蘭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二戰結束後,1948年成立的共產主義政黨波蘭統一工人黨開始統治波蘭,並實行一黨專政,蘇聯支持的貝魯特任總書記,他全盤接受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即按「重—輕—農」的順序進行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結果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重工業片面發展,農業長期落後,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56年3月,貝魯特去世後,奧哈布繼任第一書記。

遵循蘇聯發展模式導致的惡果和波蘭人內心對蘇聯的反感,以及波蘭人的宗教、自由主義的傳統,使得社會主義在波蘭發展的十分艱難。1956年6月,波蘭工人要求增加工資並舉行示威活動,最終被當局鎮壓造成54人死亡的「波茲南事件」震驚了世界。最後以波蘭當局的妥協告終。

同年8月,波蘭統一工人黨決定撤銷1949年對原波共領導人哥穆爾卡等人的批判和譴責,並將其釋放,隨後,哥穆爾卡當選為中央委員及中央第一書記。堅持走「波蘭自己的道路」的哥穆爾卡開始將發展消費品生產和農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主要任務。但由於無法快速扭轉蘇聯模式,在之後的兩個五年計劃中,波蘭國民經濟比例依然嚴重失調。1970年12月,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學生、市民抗議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進而引發了一場流血衝突。哥穆爾卡被解除總書記一職,由蓋萊克繼任。

在蓋萊克政府推行「高速度、高積累、高消費」的「三高政策」下,波蘭開始大量引進外資,大上建設項目,但經濟表面上的繁榮下的是政府各種補貼達到財政預算的40%,外債高達260億美元。80年代,政府不得不採取凍結工資和部分商品提價的措施以避免危機。這再次引發了波蘭人大規模的抗議。

1980年9月,蓋萊克被解職,卡尼亞繼任。10月,東歐第一個獨立的領導罷工的工會組織「團結工會」出現,瓦文薩當選為領導人。團結工會提出了要有自己的報刊、有自由出版權,要「自下而上奪權」。

1981年,在統一工人黨的九屆四中全會上,卡尼亞辭職,雅魯澤爾斯基當選為第一書記。12月,波蘭全國實行戰時狀態,團結工會被取締,瓦文薩等工會領導人被拘禁。雅魯澤爾斯基表示,為了「拯救國家免於崩潰」走了「最後一條道路」。彼時,蘇聯已經對他發出立刻鎮壓或由華約軍進駐的最終要求,但身為虔誠的天主教徒的雅魯澤爾斯基不願重蹈布拉格之春被鎮壓的悲劇。他後來回憶說:「跟被蘇聯軍進占相比之下,宣布戒嚴令的抉擇是不得不為的小惡。」

隨後,工會內部分成兩派,以瓦文薩為首的緩和派主張避免同政府發生正面衝突,提倡協商對話;激進派則主張通過暴力推翻政府。在1986年蘇聯的戈爾巴喬夫實行「新思維」的內外政策後,蘇聯對東歐的控制減弱。雅魯澤爾斯基政府也調整了政策。在1988年波蘭政府的價格改革引起群眾不滿後,雅魯澤爾斯基、總理拉科夫斯基等在1988年年底至1989年年初召開的波蘭統一工人黨舉行的十屆十中全會上,以集體辭職相威脅,迫使全會通過了原本激烈反對的關於「工會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兩個決議。

在這兩個決議的基礎上,1989年2至4月,波蘭統一工人黨與團結工會等反對派舉行圓桌會議,同意團結工會合法,並通過了改行總統制和議會民主等重要協議。無疑,雅魯澤爾斯基的讓步,也是波蘭能夠在東歐國家中首先民主化的原因。

6月波蘭舉行全國大選,團結工會獲99%的參議院席位。雅魯澤爾斯基辭去波蘭統一工人黨總書記職務。9月,團結工會的馬佐維耶茨基組成以團結工會為主導,包括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的聯合政府。雅魯澤爾斯基出任首任總統,任期6年。12月,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史稱波蘭第三共和國。

1990年1月27日,波蘭的統一工人黨召開「十一大」,正式宣布黨停止活動,該黨後來演變為今天的民主左翼聯盟。11月,波蘭舉行大選,瓦文薩當選總統,他提出了「建設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國」的口號。從此,波蘭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議會民主,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而雅魯澤爾斯基在離開總統職位時曾剖析自己的心跡,說他「懷著最好的願望,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誠懇而不張揚地履行自己的職責,莊嚴而有效地代表國家,努力爭取人們對波蘭正在進行的變革的理解和支持」。「至於成功多少,任憑他人評說。」

此後的波蘭雖然經過了經濟轉軌帶來的陣痛,但其經濟逐漸步入正軌,經濟穩步增長。1999年,波蘭加入北約,2004年,波蘭和其它10個歐洲國家一道加入了歐洲聯盟。

至於雅魯澤爾斯基,1995年被指控鎮壓格旦斯克工人的罷工而出庭受審,但由於健康原因審判被推遲了好多次。在其病重期間,瓦文薩時常前來探望。瓦文薩也始終主張不應該對雅魯澤爾斯基進行審判。

2012年1月,華沙法院判決,雅魯澤爾斯基在任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執政時期,是屬於非法的犯罪集團;在1981年到1983年間實施戒嚴令,並對異見人士進行拘留、監禁等是違法的獨裁罪行。2014年5月25日,雅魯澤爾斯基在華沙去世,享年90歲。波蘭人為其舉行了國葬。
————————————————————————
系列二:東歐劇變時東德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1989年11月9日,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在悄然間出現了。東德共產黨政治局常委沙博夫斯基在新聞發布會上宣讀了如下中央決議:「⋯⋯允許個人出境,不必說明任何理由⋯⋯將在最短的時間內批准出境⋯⋯可以通過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的所有邊境檢查站出境。」一位意大利記者隨即問道何時執行決議,沙博夫斯基思慮了片刻,給出了「立即執行」的回答。

但事實上,德共中央的決議是讓電台清晨4點播放該規定,4點之前通知所有的邊警,但沙博夫斯基並不知曉這些細節。當記者們將沙博夫斯基說的「立即執行」通過電話傳出後,成百上千的人湧到了柏林牆,要求通過邊防檢查站,而此時的邊警還甚麼都不知道。在東德民眾的壓力下,一些邊警自行決定打開了邊境。柏林牆也隨之倒塌。而隨著柏林牆的倒塌,德國實現了統一,並繼續走向強大。

讓我們還是走回時空隧道。二戰結束時,英美法蘇分別占領了柏林。隨著冷戰鐵幕的開啟,1949年5月,德國英美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10月7日,在德國蘇占區則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由德國統一社會黨實行一黨專政,該黨是1946年由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共產黨兩黨合併而成的。德國自此分裂。

冷戰時期,作為蘇聯對抗西方前沿國家的東德被大多數人視為是蘇聯的衛星國。由於很多東德人並不認可新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體制,1953年爆發了抗議政府的「六一七事件」,蘇聯駐德部隊參與了鎮壓,造成55人死亡。雖然示威被鎮壓下去,但東德人民的心卻沒有被收服,逃亡西方成為了許多人的選擇。

資料顯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大概有270萬東德居民由於政治或經濟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為了防止東德人的逃亡,東德政府除設立德國國內邊境外,1961年還沿西柏林邊境修建了柏林牆,以阻止東德居民通過西柏林逃往西方,並下令對越境者加以射殺。但這似乎並沒有恐嚇到勇敢的東德人。

儘管沒有人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倒在了柏林牆下,但兩德統一後,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民主德國聯合會的調查顯示,業已統計到1,036個受害者的姓名。而東德官方不僅沒有留下有關死難者的記錄,而且還塗改了大量死亡案例,東德秘密警察「史塔西」亦逼迫受害者家屬對事實真相保持沉默。

東德不僅在政治上追隨蘇聯,而且在經濟上也如蘇聯一樣採取計劃經濟。這裡不得不提及的是東德一個當了18年的重要領導人昂納克。1971年5月,受蘇聯的支持,埃裡希‧昂納克當選為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隨後在1976年當選為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他在政治上通過史塔西鎮壓國內反對派,在經濟上推動國家和中央集權經濟。由於國民經濟無法滿足居民對部分食品和高檔消費品的需求,不得不通過從西方進口,接受西德貸款,因此增加了國家的債務。

令昂納克等東德領導人沒有想到的是,柏林牆雖然隔開了東西德,但東德老百姓還是從接收到的西德電視中,從親戚朋友那裡,瞭解到了西德的富庶和自由,這讓越來越多的東德人無限嚮往。東德人想方設法離開東德。

不過,面臨著債台高築、東德人大量外逃、人心思變等困境的昂納克直到1989年6月,依然對共產黨「鐵打的江山」信心十足。據沙博夫斯基回憶,6月22日至23日,東德共產黨召開了第五十四次中央委員會全會,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將會是昂納克所主持的最後一次中央委員會。在會議上,昂納克突然念起了一份有關西柏林美軍RIAS電台前一天寫的一篇評論報告的最後一段:「昂納克顯然是認為,東德至少還能存活到2004年。」昂納克和其他中央委員們對於西方如此可笑的想法忍不住捧腹大笑。

事實上,就連當時的西方國家以及蘇聯都沒有想到東德政權將會很快垮臺。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訪問東德時,曾拍著當時的國務委員會秘書長克倫茨的肩膀說:「東德得繼續存在下去。」這自然也是昂納克等人大笑的原因之一。

然而,隨著匈牙利在當年夏天開放匈奧邊境之後,逃亡的東德人越來越多,這讓東德政府在國際上名聲掃地。此外,在中共鎮壓六四學生運動後,東德人抗爭活動達到了新的高潮。

9月4日,在萊比錫舉辦的傳統的秋季交易會上,大概有1,200多人舉行了遊行。遊行隊伍的旗幟是「要自由旅行,不要大批離境」;但是隨著隊伍的行進,示威者喊出了「打倒秘密警察」、「推到柏林牆」和「開放到西德的通道」這樣的口號。遊行沒有與全副武裝的警察釀成衝突。而從10月開始,萊比錫的民眾開始走上街頭,在每個星期一舉行定期示威抗議;東德其它城市也隨之效仿。越來越多的東德人走上了街頭,要求自由民主。

東德人的不斷抗爭讓東德領導人的自信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9月,東德共產黨黨內以克倫茨、沙博夫斯基為首的一批高官策劃逼宮,希望通過撤銷昂納克的職務在黨內進行一場戈爾巴喬夫式的改革,並藉由改革挽救東德共產黨。10月中旬,昂納克被迫辭職,克倫茨繼任。昂納克後被開除出黨。

新上任的東德領導人為了挽救東德政權,首先推出了新的出境管理規定,並在11月9日由沙博夫斯基對外宣布。可歷史就在這一天突然被改變。沙博夫斯基後來曾說:「我不過是歷史在那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採用的一個工具,因為這個事情不可能由別人來做,只能是由高層的人來做。」

1990年東德舉行了自由選舉,隨後通過國際協商簽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東德最終解體,並於1990年10月3日與西德合併為一個統一的德國。

柏林牆倒塌後,東德最高法院曾展開了對昂納克濫用職權和叛國罪的調查,他為此被關押,一天後又被釋放。在蘇軍的幫助下,昂納克夫婦後逃往蘇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不再對其提供保護,昂納克逃往智利大使館,後在1992年7月被遣返回德國,並對其進行了審判。基於昂納克的身體狀況(患有肝癌),對他的審判沒有最終結束,而是於1993年由柏林憲法法院擱置。1993年1月,他飛往智利,並於次年在智利死去,終年81歲。

而「開牆者」沙博夫斯基在東德垮臺後,於1990年出版了《倒台》一書,記錄了東德共產黨倒台的過程;1994年,將其對共產黨的反思寫進了新書《告別烏托邦》。但在1997年德國起訴東德共產黨最高領導人,指責他們對東德軍警殺害翻越柏林牆者負有責任的案件中,沙博夫斯基被判3年監禁。1999年12月沙博夫斯基入獄,2000年10月被特赦。從此過上了平凡的日子。

至於東德最後的領導人克倫茨,則在1997年被控謀殺罪而被判處6年半的有期徒刑,刑期直到2003年結束,並提前出獄。後定居在波羅的海邊一座小村莊裡。

——————————————————————-
系列三:東歐劇變時捷克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早在二戰爆發前,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會議中,被推行綏靖政策的英法出賣,1939年被納粹德國占領全境。1945年5月,蘇聯軍隊解放捷克斯洛伐克。之後,成立了以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為領導的民族陣線聯合政府。1946年5月,經過第一次國民議會選舉,成立了新聯合政府,捷共中央主席哥特瓦爾德任總理,愛德華‧貝奈斯任總統。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發生了「二月事件」。當時任內政部部長的捷共Václav Nosek通過非法手段在國家安全部門和警察部門排斥非共產黨成員,這導致參與政府組閣的12名非共產黨部長在2月集體提出辭職以示抗議,並以此迫使共產黨屈服。然而,捷共卻在全國範圍內發動支持者舉行示威活動,要求總統接受他們的辭呈。

因擔心爆發內戰和蘇聯派兵干涉,貝奈斯被迫接受了12名部長的辭呈,並授權哥特瓦爾德組建由捷共為主的新政府。捷共由此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權。同年6月,捷共通過其控制的議會舉行的選舉,將貝奈斯趕下台,哥特瓦爾德出任總統。這起事件大大刺激了美國主導的「馬歇爾計劃」的實施,而該計劃的目的正是防止西歐更多的國家被共產黨所主導。

1953年3月14日,哥特瓦爾德猝逝。安東寧‧諾沃提尼接替其任總統和捷共第一書記。1960年7月,國民議會通過新憲法,宣布將國名改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68年1月,杜布切克接替諾沃提尼任捷共中央第一書記。主張「人道社會主義」的杜布切克在上任後不久,就宣布實行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改革,這場政治民主運動史稱「布拉格之春」。

蘇聯擔心捷克斯洛伐克發生「變質」,在當年20日深夜派出20萬華約成員國軍隊和5000輛坦克武裝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運動失敗。蘇軍則「暫時駐留」至冷戰結束。

這裡需要提及的是捷克作家、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哈維爾。在「布拉格之春」期間,哈維爾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權利,要求人性和真實的生活。在蘇聯派兵占領布拉格時,哈維爾受邀在自由捷克斯洛伐克電台工作,遂將當時發生的事實現狀通過無線電發出來。他也因此在之後受到監視。

「布拉格之春」失敗後,在蘇聯的干預下,1969年4月,胡薩克接替杜布切克任總書記,並於1975年就任共和國總統,直至1989年。1970年1月杜布切克出任捷克駐土耳其大使,6月被解職,之後在秘密警察的監視下在布拉迪斯拉發附近的伐木所工作。

1977年,哈維爾給胡薩克寫過一封公開信,直言當時社會制度下的人性的腐敗和制度本身的衰敗。同年10月他被當局以「危害共和國利益」為名被判處14個月有期徒刑。1979年哈維爾被以「顛覆共和國」的罪名判處有期徒刑4年半,引發國際社會的注意,給予捷克大量經濟援助的歐洲議會更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釋放包括哈維爾在內的異議人士。在此期間,哈維爾的著作在歐洲大陸廣為流傳。

在國際社會壓力下,1983年哈維爾出獄,他繼續發表劇作和批判文章。1989年下半年,受波蘭、東德、匈牙利等國民主化運動的影響,捷克斯洛伐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天鵝絨革命」。民眾在全民公決中要求開放言論自由,組黨結社自由,釋放政治犯等要求。在民眾的強大壓力下,捷共被迫答應舉行選舉。選舉的結果是,由社會不同人士組成的公民論壇大獲全勝,哈維爾當選為捷克斯洛伐克新總統,國名改為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捷共慘敗,無力繼續操縱軍隊警察和其它國家機構,被迫交出政權,在選舉半年後停止一切活動,宣布解散。捷克斯洛伐克從此走向了民主、自由。1992年12月,聯邦解體,次年1月1日,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正式成立。

而胡薩克在「天鵝絨革命」中同樣未以武力鎮壓,而是接受了失敗,並辭去總統職務。1990年2月,他被捷共開除出黨,1991年去世。至於杜布切克則公開支持哈維爾的公民論壇運動,並在共產黨解體後,於政壇復出,1992年還出任斯洛伐克社會民主黨主席與聯邦國會議長。同年11月,因車禍重傷去世。他的名言是:「你可以摧毀花朵,但你無法阻擋春天」,「蘇聯的滅亡可歸咎於一個本質問題,即蘇聯的專制制度扼殺了變革的產生。我們是十足的傻瓜,但我們的愚蠢應歸咎於對共產主義進行改革的幻想和錯覺。我們應建立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

——————————————————————–
系列四:東歐劇變時匈牙利共產黨的選擇

在匈牙利發生劇變前的1956年至1989年間,掌控匈牙利的是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在其統治期間,只出了兩任總書記,一個是1956年至1988年任總書記的卡達爾‧亞諾甚,一個是1988年至1989年10月接替其的格羅斯‧卡羅伊。顯然,前者在匈牙利的這段歷史中十分重要,而後者則是匈牙利走向民主的重要推手。

卡達爾的母親是一名女僕,父親是一名士兵,因其爺爺奶奶嫌棄其母親,而拆散了二人,卡達爾被送給他人撫養。卡達爾的母親雖然地位低賤,但對宗教十分虔誠,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讓卡達爾相信上帝的存在。母子關係也非常好。

後來卡達爾加入共產黨,開始從事地下活動。二戰後,共產黨於1948年上台執政,卡達爾當選為副總書記。但不久,匈共內部出現殘酷鬥爭,卡達爾也被捕入獄,並因叛國罪被判無期徒刑。3年半後,依舊是因為權力鬥爭,卡達爾被釋放,並恢復名譽,同時被任命為布達佩斯州黨委第一書記。

1956年10月,工人、學生和市民為了反抗匈共拉科西集團迫害民眾的統治,舉行了示威活動,引發了混亂,市委書記和警衛人員全部被殺;此外,共計9000名刑事犯和4000名政治犯被釋放,並且得到了武器。「十月事件」震驚了世界。

此事件後,卡達爾成為第一書記,「卡達爾時代」到來。他認為恢復秩序是當務之急,因此解散了匈牙利勞動人民黨,重建新的社會主義工人黨。他並邀請蘇聯軍隊協助恢復國內秩序,還提出了著名的「15點綱領」,如保衛匈牙利的獨立與主權;為了工人的利益,消除政府中存在的官僚主義,讓政府更加民主等。

11月中,衝突才停止。卡達爾執政後,為官清廉,平易近人,他結束了拉科西時代的階級鬥爭,並為冤假錯案平反,同時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他還在1962年宣布釋放大批政治犯,並赦免1956年10月以後離開匈牙利的人,這些措施也進一步平復了十月事件留下的創傷。不過,他周圍的不少高官卻貪污腐敗。而他後來成為爭議性人物的原因,主要是人們認為在他統治時期,數以千計反對共產主義的人遭到酷刑、監禁和殺害。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匈牙利國民實際收入從1960年到1980年增長215%,居民生活水平居社會主義國家前列。但上個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爆發,重創了包括匈牙利在內的許多國家,匈牙利債台高築,人們的實際收入也有所下降;這起經濟危機也引發了政治危機。

1987年9月27日,150多名著名知識分子在洛基泰萊克鎮進行討論,決議認為「匈牙利正處於有崩潰危險的經濟危機中」。在這次會議後,各個政治團體興起,批評匈共產黨歷史、現行政策和社會主義制度。1987年更有一封公開信要求卡達爾下台,但他卻拒絕下台。

不過,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卻由不得卡達爾。1988年,總理格羅斯‧卡羅伊在倫敦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稱,卡達爾這32年對匈牙利人民做出傑出貢獻,但是現在成為了更激進改革的阻礙。當年5月,匈共召開秘密會議,選出新的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並立即召開第一次全會,選出新的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其中原政治局的13人中有8人落選,原總書記卡達爾當選匈共黨主席(虛職),原總理格羅斯當選總書記。這樣的人事變動受到了全世界各大媒體的關注;這一選舉結果也受到了匈牙利人的歡迎。

1989年匈牙利政局更加不穩定。就在當年的2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公開稱:放棄執政位置,開始多黨政治。接著,黨內矛盾開始逐步進入公開化,並被迫重新評價十月事件。5月,匈共以卡達爾的病情為由,免除他的匈共黨主席和中央委員職務。格羅斯稱他「給我們的人民造成了不可想像的道義、政治和經濟上的破壞;他應該為我們的巨額外債,國庫空虛和社會不滿等困難負責」。

10月6日,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在提前召開的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上,決定將社會主義工人黨易名為「匈牙利社會黨」,並且把黨的意識形態轉變為「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體制意向。隨後,國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易名「匈牙利共和國」,決定取消為集體國家元首的共和國主席團,開始總統制;確立多黨制和議會民主的法治國家;取消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的政黨在國家機構中領導作用的原規定。匈牙利開始走向民主、自由的社會。

而卡達爾則於1989年7月6日去世,其最後獲得的評價是「作風正派,生活儉樸,將畢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是匈牙利傑出的領導人」。很多匈牙利人參加了他的葬禮。
———————————————————————–
系列五:東歐劇變時保加利亞共產黨的選擇

保加利亞共產黨的前身是1894年成立的保加利亞社會民主工黨,1919年改黨名為共產黨,之後曾有一段時間改為保加利亞工人黨,但二戰結束後的1948年,又復名保加利亞共產黨,實行一黨專制,並加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在共產黨統治保加利亞這段期間,在位時間最長的是保共中央第一書記,也是最高領導人的托多爾‧日夫科夫。他從1954年至1989年在位,可以說,他是東方集團在位最久的領導人。
日夫科夫在位期間,推行威權主義獨裁,其腐敗相當嚴重。據悉,不僅他的官邸豪華,而且全國各地都有他的行宮別館、高級專用別墅、專用休養地,特供的商店、醫療、娛樂設施等,為了打獵,他還在國內設了六處政治局委員專用獵場。

除此之外,日夫科夫家族成員是權傾朝野。他的女兒柳德米拉是政治局委員,外甥馬列耶夫是中央委員,小兒子弗拉基米爾‧日夫科夫是文化部部長、中央委員;而由政府投巨資興建的豪華的「和平旗幟」活動中心,先後由日夫科夫的兒女擔任主管。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蘇聯推行的「新思維」也影響了保加利亞,要求改革的呼聲愈來愈高。保共和日夫科夫無力制止。

1989年11月,在索菲亞發生了關於環境問題的示威,示威後進一步擴大至要求進行全面政治改革。保共一些人也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對此反應迅速。同月,日夫科夫被迫辭職,後被解除了保共中央委員的職務並被開除出黨。佩特爾‧托捨夫‧姆拉德諾夫當選為保共中央新的總書記,並被國民議會選為國務委員會主席。

1990年1月保共取消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改為保共最高委員會。2月,保共自行宣布放棄一黨專政體制,黨名也改為保加利亞社會黨。4月,姆拉德諾夫當選為保加利亞主席(或稱總統),同時被解除保加利亞社會黨最高委員會(即原共產黨最高委員會)委員及其主席團成員等職務。

6月,保加利亞舉行了1931年以來首次自由選舉,保加利亞成為多黨制國家。雖然社會黨獲勝,在兩輪投票中共獲得大國民議會400個席位中的211席(52.7%),但由於民主力量聯盟等3個主要反對黨拒絕參加組閣,新政府遲遲不能組成。總統姆拉德諾夫7月在高校學生及反對派組織和社會黨內「改革派」的壓力下辭職。大國民議會8月選舉民主力量聯盟主席熱列夫為保加利亞大總統。11月,國名改為保加利亞共和國。保加利亞開始走向自由、民主之路。2007年,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加入歐盟。

而日夫科夫在1990年1月被逮捕。1992年9月,他被保加利亞最高法院判處七年監禁,罪名是「濫用職權為自己和他人謀取好處」。被軟禁四年之後,日夫科夫於1996年被「無罪釋放」。又過了兩年,他因病去世。至於姆拉德諾夫在1990年辭職後,就選擇了退休,安度晚年,2000年去世。

——————————————————————–
系列六:東歐劇變時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對於年齡較大的中國人來說,對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的阿爾巴尼亞並不陌生,因為它在毛澤東時代被視為中國的「情同手足的兄弟國家」,是「社會主義在歐洲的一盞明燈」。而中共寧可讓自己的子民餓肚子,也要以傾國之力去援助它,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其支持。資料顯示,從1961年至1978年間,中國對其援助金額就高達9000億人民幣(按現在的匯率計算,百度數據;當時為上百億人民幣),這其中不僅包括糧食,還包括各式武器、彈藥、飛機等。
說到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勞動黨)領導人,一定要提及的是長期任其總書記的霍查,他從1945年開始成為最高黨魁,直到1985年死去。霍查是一個獨斷專行式的人物,在他掌權初期的1949年,黨內以第二號人物政治局委員、組織局書記、中央書記兼國家統一委員會主席科奇‧佐澤為首的一幫人,準備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清算霍查的錯誤,但被霍查知曉。

於是,佐澤等16人全部被捕,並被槍決。與中共毛澤東處理劉少奇十分類似。

處死佐澤以後,霍查開始全面對中央和地方進行有計劃的清洗。五十年代中後期,阿共第三號人物、負責意識形態的中央書記和政治局委員哈維爾被清洗。軍隊首領巴盧庫也由此成為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和國防委員會的五位常委之一。

六十年代阿爾巴尼亞國內相對平和,對外則與中共接近,高層互訪頻繁。這是因為中蘇關係不好,阿爾巴尼亞選擇了支持中共提出的「以蘇聯為首的東方國家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反對蘇聯等國家對中共的圍攻。1966年11月,阿爾巴尼亞勞動黨舉行「五大」。來自中共的康生向大會宣讀了賀電。會場裡爆發出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毛澤東——恩維爾(霍查)」的口號聲不絕於耳。而對於當時中國正在進行「文革」,阿共也表示了積極和狂熱的支持。中共因此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援助。而霍查曾經毫不掩飾地說:「你們有的,我們也要有。我們向你們要求幫助,就如同弟弟向哥哥要求幫助一樣。」

到了七十年代,阿共再出現新的清洗。1975年,巴盧庫因經常引用毛澤東的語錄來教導軍隊,讓霍查大為反感而被抓捕,死於刑訊室。其他一些黨內要員也被處死。霍查的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而此時,中阿關係不合公開化。阿爾巴尼亞開始對其國內的一些中國人提出公開的批評,還逮捕了數以千計支持中國的幹部。1978年,霍查在其著作《帝國主義與革命》中說:「毛澤東的思想絕不是馬克思主義。」阿爾巴尼亞堅持擁護斯大林及其路線,中阿關係惡化。重新上台的鄧小平決定徹底停止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隨之,阿爾巴尼亞中斷了與中國的一切貿易、文教、科技關係,僅僅保留了大使級外交關係。

1985年,霍查死去後,與其沾親帶故的拉米茲‧阿利雅接掌其權力。在1989年中共鎮壓六四學生運動後,阿利雅表態支持鎮壓。

1990年7月2日,阿爾巴尼亞發生「使館難民危機」,地拉那有5000多青年闖入一些外國駐阿使館,要求立即出國。面對國際及國內形勢發展,阿利雅不得不選擇與戈爾巴喬夫類似的政治改革。1991年,阿利雅宣布阿爾巴尼亞國內實行多黨制,1991年,阿爾巴尼亞也宣布開始實行多黨制,國家走上政治多元化和議會民主的道路,放棄「社會主義專政」,軍隊、公安、司法、外交等重要部門實行非政治化和非黨化。

同年發生三次阿公民大規模出逃到意大利、希臘等國的事件,總人數達15萬,占全國人口的5%。3月31日舉行首次多黨選舉,產生了第一個多黨議會,更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阿利雅當選阿爾巴尼亞共和國首任總統。原執政黨也由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改名為阿爾巴尼亞社會黨。

1992年4月,由於社會黨在國會大選中失利,阿利雅辭去總統職務。9月,新一屆政府以濫用職權、侵吞國家財產等罪名起訴阿利雅。1994年阿利雅被判9年有期徒刑,但1995年獲釋。1996年阿利雅再次因種族滅絕罪被捕,但案件尚未審理國內發生暴動,阿利雅逃亡瑞典住在女兒家中。2000年以後,他才得以回國。2011年10月,阿利雅死去,死因沒有公布。
——————————————————————
系列七:東歐劇變時羅馬尼亞共產黨高層的選擇

東歐劇變時,唯一發生革命和流血事件的是羅馬尼亞,而沒有順承天意、民心的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總書記齊奧塞斯庫和其妻子的下場也最慘,被其手下倒戈並被槍決。

在羅共統治羅馬尼亞短暫的歷史上,有兩個羅共總書記值得一提,一個是統治直到1965年的、差不多20年的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一個是從1965年到1989年任總書記的齊奧塞斯庫。

德治當政期間,最開始依附蘇聯,後在1953年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改善關係,發展經濟。1958年蘇聯從羅馬尼亞撤出駐軍,這給了羅馬尼亞更大的發展空間。隨著羅馬尼亞經濟的發展,其與力圖控制東歐國家的蘇聯產生了矛盾,加之兩國以往的宿怨,羅蘇關係在1963年後開始緊張。

德治死後,繼任的齊奧塞斯庫繼承了其對外政策。1967年不顧蘇聯和其它東歐國家的反對,單獨同西德建立了外交關係。1968年在蘇聯入侵捷克事件中,羅馬尼亞是華約成員國中唯一沒有出兵的國家,而且對武裝侵捷進行了譴責。

不過,在國內,齊奧塞斯庫上任不久後就開始實行獨裁統治,派秘密警察監視民眾,民眾的言論自由和人權被剝奪。比如在1980年,齊奧塞斯庫頒布了《大羅馬尼亞打字機法》。根據該法,每一個羅馬尼亞的公民、企業、事業、機關、學校等單位,凡擁有打字機必須要得到警方的許可,領取使用執照;要成為打字員也必須照此辦理,並且要將所打字的樣品同時上報。如果打字機需要修理,其使用者及其打字機都需要更新執照,等等。

齊奧塞斯庫還任人唯親,自己是黨的總書記,妻子是政治局常委、二把手、子女親友分別把持重要部門,採取的是夫妻政治,家天下的統治模式。而他們的奢華生活更非普通羅馬尼亞人可以想像。

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齊奧塞斯庫越來越專橫跋扈。1971年,伊利埃斯庫(後來成為羅馬尼亞總統)在國家發展等「意識形態」問題上,與齊奧塞斯庫產生不同意見,後被貶到地方當出版社社長。1974年,在齊奧塞斯庫的策劃下,羅馬尼亞實行總統制,齊奧塞斯庫成為總統,且擁有了直接頒布法律、任免政府成員的大權。此後齊奧塞斯庫一人兼任了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總書記、共和國總統、國防委員會主席、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等職務,成為羅馬尼亞一切的主宰。

在蘇聯戈爾巴喬夫實施「新思維」後,1989年春,羅馬尼亞共產黨康斯坦丁‧伯爾伏列斯庫等六大元老,通過自由歐洲電台聯名發表了一封給齊奧塞斯庫的公開信,批評齊奧塞斯庫的現行政策。公開信在羅馬尼亞家喻戶曉,老百姓們認為這封信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但儘管如此,儘管其它東歐國家均出現了變化,但齊奧塞斯庫卻反其道而行之,加強了全面控制。
1989年12月,出於對齊奧塞斯庫統治的不滿,羅馬尼亞西部邊境重鎮蒂米甚瓦拉發生了騷亂。17日,在齊奧塞斯庫的指揮下,羅馬尼亞軍警在市內開槍,逮捕了一些鬧事者,一度將騷亂平息。18日,齊奧塞斯庫照常前往伊朗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並向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宣稱:「我們的形勢是穩定的。」這是齊奧塞斯庫最後一次對外國事訪問。

然而,齊奧塞斯庫回國後,蒂米甚瓦拉的騷亂再度爆發,並有向全國蔓延的趨勢。12月21日,齊奧塞斯庫決定在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群眾集會,號召人民支持他在蒂米甚瓦拉的鎮壓行動。集會時,齊奧塞斯庫在中央大廈的陽台上演講時,突然人群中傳出「打倒齊奧塞斯庫!」的聲音,隨之電視轉播中斷。人群中「打倒殺人犯」的口號聲此起彼伏。

頭戴鋼盔的武裝警察將四周的街道包圍,軍官向人群喊話,命令他們散去。羅馬尼亞國防部長米列亞親自指揮並下令「不准向人群開槍」。但布加勒斯特市長卻到前線傳達齊奧塞斯庫的命令:「可以開槍,朝天開槍,先警告,如果不成,向腿部開槍!」米列亞無法承受壓力而自殺,震動朝野。

22日上午,原本支持齊奧塞斯庫的軍隊開始倒戈,羅馬尼亞軍隊從首都布加勒斯特市中心撤出,而羅馬尼亞防暴警察無法阻擋遊行隊伍的衝擊。此後,示威群眾向齊奧塞斯庫所在的黨中央大廈彙集,並進行衝擊,一些人將大廈窗戶打破,並將齊奧塞斯庫畫像扔出。看到大事不妙,齊奧塞斯庫攜妻子逃往布加勒斯特北郊,結果被羅馬尼亞救國陣線逮捕,二人被控屠殺六萬人民、海外存款超過10億美元、破壞政權罪、破壞公共財產罪、損壞國民經濟罪等罪名。

25日,齊奧塞斯庫夫婦在羅馬尼亞南部登博維察縣兵營廁所前一塊空地上被處決。審訊及槍決過程的影片很快在法國及其它歐洲國家流傳,羅馬尼亞的電視台也曾播出。隨著齊奧塞斯庫政府宣告倒台,羅馬尼亞共產黨也隨之消亡。救國陣線委員會接管國家一切權力,將國名改為羅馬尼亞,並逐漸修改路線,實行自由選舉等。2004年3月。羅馬尼亞加入北約,2007年1月正式加入歐盟。

而齊奧塞斯庫政權的四名高官在1990年受審時,對於屠殺689人認罪。無疑,羅馬尼亞軍隊的選擇是齊奧塞斯庫走向滅亡的推手。
(全文完)

文章來源:大紀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