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潤生為何自我否定是「中國農村改革之父」

【新唐人2015年10月21日訊】(新唐人記者李明報導)杜潤生去世後,媒體普遍在報導中把他稱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日前,《炎黃春秋》雜誌社副總編徐慶全發文表示,其實這個稱號對杜潤生老先生並不合適,杜老先生本人就曾經否定了這個稱號,他曾指出,家庭聯產承包制是農民的發明,他做的不過是「尊重農民,讓農民真正解放」而已。

10月19日,徐慶全發文回顧了中共建政以後,中國農村生產方式的幾次大改變,指出,杜潤生對中國農村改革的貢獻巨大是實事,但他的貢獻與「農村改革之父」並沒有什麼「邏輯層面的聯繫」。

文章表示,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農民常態化的生存方式原本就是一家一戶的農耕經濟。這種「怡然自得的生產方式」,一直持續到1955年。但1955年以後,毛澤東不耐煩地把鄧子恢和杜潤生共同主持的農村工作部稱為「小腳女人」,並一手推動了所謂「中國農村社會主義新高潮」打破了中國農民原來的生產方式,進入了「瞎折騰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搞得廣大農民吃不飽肚子。

在此期間,忍飢挨餓的中國農民曾一次一次頑強地想恢復到原有的生產方式,比如:1956年永嘉縣實行包產到戶;1960年代初期,安徽等地方也開始進行這種嘗試,卻都被毛作為「階級鬥爭新動向」給一次一次地打壓下去。

到了1978年前後,安徽小崗村農民已經開始自發地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時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萬里首先他大刀闊斧,「清幫治皖」;之後,支持小崗村包產到戶,並在全省推廣;同時,主政四川的趙紫陽也支持農民包產到戶,推廣家庭聯產承包制,取得很好的效果。當時中國農民的強烈願望,就是從計劃經濟回到小農經濟。

文章寫道:「在這種情況下,要滿足農民,其實不難,只要有擔當就好。」

但當年,毛式的社會主義觀念還在,支持土地承包責任制,推廣包產到戶,實際上就處於與毛的主張站到了對立面。當時主持的國家農委的杜潤生,也選擇了支持、滿足農民願望的態度,並為了推動農村的改革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

據稱,當年在杜潤生手下工作的劉堪曾解釋說:中國農村改革「的動力來自農民。這不是一般的動力,而是吃飽肚子的動力;農民要吃飯,問題非常簡單。阻力主要不是在什麼目標設計、制度創新,甚至也不直接關係社會利益的調節。它和城市改革不一樣,只要尊重農民的選擇,肯定農民的經驗就夠了。而當時的阻力在意識形態,來自人們的思想。因此農村改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說服,說服上面,說服各級幹部,說服各部門和各界,甚至還要說服農民,因為包產到戶是一種罪行已成為歷史冤案了。……杜老最擅長的工作就是說服人。」

文章同時披露,杜潤生本人也並不認同什麼「農村改革之父」這一說法。他曾說:「要說中國農村改革,那是從上到下無數人努力的結果,尤其要歸功於農民自己的創造精神。我的思想從來是在農民的自發行為、地方的選擇和歷史經驗的教育下逐步形成和變化的,絕非先知先覺的『一貫正確』。」

據披露,2005年,在《杜潤生自述:中國農村體制變革重大決策紀實》一書出版時,編輯在封底介紹中就曾把杜潤生稱為「中國農村改革之父」,而杜潤生看後當即把這句一筆劃掉。編輯爭取要保留,杜老先生只有兩個字:「不行」。

2008年,因為「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論」,杜潤生獲得了首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95歲的杜老依然聲明:「家庭聯產承包制是農民的發明,我們只是進行了調查研究理論化」,我們做的不過是「尊重農民,讓農民真正解放」而已。

文章稱,杜潤生晚年,念念不忘的改革設計是突破兩大難題——市場關、民主關。他認為,突破這兩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