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一群台灣青年刷新了我對台灣的認知

如果只是自己去看一些事物,得到的結果往往不全面,這時候需要事物裡面的一些人現身說法,訴說他們來自不同層面的聲音。

台灣,早些年的時候帶有敏感的政治色彩,大人們很少談及,更不用說它會與那個時候的我們這群小孩兒有什麼關係。漸漸的,台灣的新事物在影響我們。記得那是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卡帶機是相當值得炫耀的事情,要說台灣對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秘密就在於那一盤盤卡帶中。也許是小時候的認知不是很深切,台灣歌手也就只是歌手,只要好聽就和大陸流行歌手沒有區別。殊不知,中國流行音樂發軔於港台,席捲大陸各個角落。而對於歌手的名字,像鄧麗君、周杰倫她(他)們,這只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歌曲很好聽的歌手。但是他們在音樂上的貢獻,在一種潮流上的引領上,我認識到時已是更晚。

隨著長大,或是兼職,或是工作的原因,我開始主動去了解彼岸的人們,也會對他們身邊發生的事情產生興趣。能夠和他人用來交流的兩岸資料,基本是從新聞、娛樂節目中看來的,此時的台灣人在我的頭腦中還只是一個平面。

台灣同學周邊會有很多陸生朋友,而我的周邊除了學校里的留學生,從來都沒有一個台灣交換生影子。總想去了解台灣的生活,可總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門路。就好像一隻努力去尋找花蜜的蜂兒,聽別人說花有多紅,蜜有多甜,卻飛來飛去也找不到一朵花兒。正是因為這樣,我對台灣的認知只是短短停留在別人的眼裡,自己卻不能真切地感受。台灣人的形象慢慢變得立體是從這次活動開始的,當得知自己被選入參加兩岸交流時,難以掩飾內心的喜悅,因為親身的體驗終於要開始了。

在我們還未見面之前,我就已經感受到台灣青年人很有想法。為了方便我們之間的溝通,老師為我們大家建立了交流群,在交流群里大家互相介紹、互相認識、互相加為好友。一次,一位台灣女生和我聊天,本以為會在幾句寒暄之後草草結束,但是我們又聊了很多關於日後活動上的東西,如何選擇禮物,怎麼看待「小團體」,我怎樣看待「交流」等等。我原本沒有考慮這麼多,以為交流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經過和她聊天之後,我決定還是要做足功課,為活動做一個好的前期準備顯得必要也很必須。

雖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要想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就要深入其中。台灣的這群青年,來自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性格,他們身上影射出的算是台灣社會的一個簡單縮影。他們初來大陸,走出機場出口那一刻,他們臉上帶著對於陌生城市的生疏,也許是陸生的熱情原因,大家很快就熱絡起來,一路上談笑風生。再後來我們可謂無話不談,先前還對政治上一些敏感的話題抱有謹慎態度,可一旦打開話匣,似乎又停不下來。我們在用聊天的形式去探索自己想要了解的對方領域,又在用了解到的東西填補著內心的好奇。認知台灣的這張地圖,在一寸一寸的鋪展開來。

之前我也寫過一篇文章,基於自己的大學專業,了解彼岸關於此的一些情況。不管是在學習、學校,還是未來的就業上,我們之間有著無盡的相似,又面臨同樣困擾大學生的諸多問題。以前總覺得台灣比我們大陸發展的要早,他們對一些社會問題的處理應該更好,但是我們兩岸青年都會面臨這些相通的困擾。其實,我們都像《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故事一樣,面對一些困境,只有努力奮鬥才是最好的出路。

相比於大部分台灣青年,他們更熱衷於政治,而我就沒有那麼大的熱情。交流營中的一位同學立志要做一名議員,這在我們陸生看來他是一位如此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小時候就是這樣,只想安安靜靜地學點文化知識,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和政治掛鉤。依稀記得上小學時,課本上關於台灣的介紹是「祖國美麗的寶島」,這也從來不會引導我們去把她和政治聯繫,而在年齡增長的同時,自己的認知也會增加。那時班裡有同學說台灣「台獨」勢力又起來了,在我們的這個體制教育下,大家受到的教育是「台獨」如同毒瘤一般,聽到這個詞心裡就會湧起一種煩惡。當時我對政治沒有太大的熱情,只會和大家跟風地說一句「打到台獨」。現在,台灣的同學也不會去認可「台獨」的主張,更多的還是想生活在一個安穩社會中。就如同想做議員的那位台灣同學,他的目的很簡單,只是想通過努力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幸福罷了。

幸福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台灣青年只是想靠著自己的努力爭取自己的幸福。如果你的能力夠大,那就為更多人創造。他們在這幾天的時間裡感染著我,也感染著其他人,我想他們也會從陸生身上去主動發掘一些東西,來充實自己。而價值也恰恰在此,讓兩岸的「正能量」體現在每一個青年身上,攜手共進同奮鬥,創造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幸福時代。

台灣青年有想法、有理想,有對現實的思考、對未來的憧憬。就是這一群台灣青年,刷新了我對台灣的新認知。有機會我願再與你們交流。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