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誰讓「中國製造」深陷危機?(上)

今年以來,有關中國製造業每況愈下、深陷危機的消息一直不絕於耳。早在年關將近之時,大規模的倒閉潮便開始向位於長三角以及珠三角的製造企業襲來:諾基亞東莞工廠正加速將生產設備運往越南工廠;而北京的諾基亞工廠也將同步關停;東莞、蘇州兩地已有數家萬人製造企業破產倒閉;溫州的傳統製造業每天都有企業在悄然消失。

初春伊始,在一年一度的德國漢諾威大型工業展會上,「中國製造」的頹勢也盡顯無遺:7、8、9號3個展示著「工業4.0」的高科技展館中看不到任何一家中國公司;而在其他傳統產品的展館中,「中國製造」的攤位也並不顯眼,他們不但擺在犄角旮旯,且大部分占地面積小得可憐,甚至其產品根本無法讓前來參觀和洽談的18萬多個海外客戶產生絲毫的興趣。

幾個月過去了,盛夏已來臨,而一篇在網媒上公開發表的評論文章卻更為火辣的將瀕臨絕境的中國製造業拿出來「燒烤」。其中,頗令人焦灼的數據指出:中國製造業的年均人力成本(包括工人的工資、福利、獎金和社保金)為8,204美元;而印度尼西亞為4,481美元,印度為3,618美元,越南為2,989美元,孟加拉國為1,580美元。完全不具優勢的勞動力成本雖然僥倖使得2015年第一季度外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成長了11.3%;但不幸的是,他們對中國製造業的投資卻下降了3.6%。顯然,那些思慮長遠的海外投資方,已對在「中國製造」上可能賠得血本無歸的後果產生了極大的恐懼。

由此人們清晰地看到,無論是這一年真實上演的倒閉潮,還是在國際市場的推廣中所遭到的冷遇,亦或是令人直冒冷汗的諸多數據,都在強有力地佐證著「中國製造」似乎還未來得及享受風華正茂,就很快急轉直下、步入黃昏的悲催現實。這類慘劇究竟是如何釀造的?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時,或許腦海中還在浮現著「世界工廠」、「製造業大國」等若干象徵著輝煌盛世、光明前景的字眼。時至今日,官媒仍在彪炳「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製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官方也剛在今年5月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這一規劃中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把中國從「製造業巨人」轉變為「世界製造業強國」。(待續)

文章來源:大紀元電子報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