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7月03日訊】「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願望。不過一份中國農村養老現狀的調查報告,卻揭示出中國養老問題面臨的殘酷現實。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報導。
上海財經大學第七次「千村調查」項目組,4月21號在上海發佈《2014中國農村養老現狀國情報告》。
這份歷時兩個月的調查《報告》,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731個村、入戶有效問卷10421份,村級問卷537份,就農村老人的健康、經濟生活、家庭關係、生活質量、養老意願、社會支持等方面做了調查。
在經濟狀況方面的調研顯示,超過68.4%的農村老人主要靠子女資助生活,其次是新農保和土地收入。54.6%的農村老人還在務農勞動,幾乎所有老人都在「從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勞作」。
此前,中共國務院參事馬力曾透露,在農村,領取退休金的人群僅佔18.7%,大量靠的是家庭和土地養老。
原陝西電視臺記者馬曉明表示,支撐中國社會一切的農民,處境卻在社會的最底層,特別是當土地被政府掠奪後、又沒有養老制度保障,生活更加艱難,老無所養。
原陝西電視臺記者馬曉明:「(農民)失去土地以後,靠很低微的土地補償款,不足以維持一個家庭的生活,尤其是老年人喪失了土地,又喪失了勞動能力,政府把他們逐漸的由農業戶口轉為城鎮戶口,但是醫療、養老這些社會待遇沒有及時的跟上,這就形成了政府城市拆遷、征地改造以後,農民上訪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報告還顯示,中國整體各村留守老人戶數比例為19.1%,子女入城工作的老人留守現象增多﹔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戶數比例為12%,近四成老人「身邊無子女居家養老」,而是在隔代撫育,幫兒女照顧孫輩,55%的農村老人處於空巢狀態。
項目首席專家、上海財大人文學院院長張雄對媒體表示,雖然選擇「與子女居住」是農村老人最喜歡的養老方式,但實際情況是,老人不僅不能享受天倫之樂,反而在年老體衰的狀態下,繼續承擔照顧整個大家庭的責任。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授王江松表示,現在社會普遍存在親子、父母親情、血緣倫理、法律上的義務越來越淡薄,老無所依現象嚴重。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授王江松:「子女都要出去謀生打工,當然家裏老人就空巢了。他(老人)不僅要自己照顧自己,得不到子女的照顧,特別是那些高齡的老人,而且還要帶孫男孫女。」
有資料顯示,農村養老困局的出現,根源上仍是基於戶籍制度下的公共服務不對稱。
張雄認為,養老保險方面,應加速推出城鄉並軌、縮小城鄉差距的政策。之前也曾有人大代表主張,基礎養老金應儘快實現全國統籌,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同等的基礎養老金。
不過,王江松表示,在現行養老基金缺口那麼大的情況下,農村要達到城市老人養老金的標準,阻力很大。
王江松:「養老基金肯定是支付不了這個,有2個億的老人,這個多少錢呀,國家財政不拿錢解決不了,國家財政願意拿錢的話,那是天大的民生問題要解決了。」
據《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顯示,超過93%的人期待政府為養老買單,那麼,政府會買單嗎?
王江松:「我覺得它肯定不會,它原來鼓勵計劃生育的時候,就給這些農民承諾要給他們養老,後來它就背棄自己的諾言,要農民自己養老。」
王江松表示,處於弱勢且沒有參政議政談判力量的農民,不可能向中共中央施壓。而要讓中共自己來推出這個政策更不現實,把這個利益讓出來,那就等於在割中共自己的肉。
採訪/陳漢 編輯/易如 後製/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