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6月14日訊】 四川省遂寧靈泉寺位於遂寧城東靈泉山,與廣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廟依山而建,蒼松古柏,綠樹成蔭,山間有一泉,色碧味甘,終年不溢不涸,名曰「靈泉」。遠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為佛教聖地歷稱:「西方聖境」,相傳為觀音出家地。
靈泉山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神奇泉水不僅千年不溢不涸,而且不管天旱天澇,總是深一丈左右,景區曾請來水利專家一探究竟,卻沒有定論。
這股神奇的泉水位於靈泉寺上廟主殿觀音殿中觀音蓮台前,名“七泉”。
民間盛傳,七泉是觀音菩薩普度眾生、救難治病的聖水,凡來朝拜觀光的人,都會飲一杯「七泉」之水,如今,靈泉寺僧侶也會每天盛出泉水供遊客飲用。經化驗,泉水含有豐富的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為天然礦泉之上品。
靈泉寺地外中亞帶,全年氣候溫和,植物很好,是川中丘陵地區最美、最富饒的植物寶庫,綠化面積達233公傾,森林覆蓋93.90%現有喬木,灌木、草木、攄蕨類植物30個科,60餘種,古柏600餘株、麻槨樹223株,黃槨樹69個科,早已成為遊人觀賞之所,四方香客朝拜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的二、三、九月香會期間,四方信徒雲集,熱鬧非凡。
據《輿地記勝》記載:靈泉山,隋開皇中,因大霧晦暝三日而解,忽有釋迦石像立於其所,遂建寺,號聖佛寺。北宋真宗賜名資聖院,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後,命名為靈泉寺。
在隋、唐、宋、明鼎盛時期,香火興盛,西南各省前來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被譽為靈泉聖境、西方聖境,與南海普陀山齊名,已列入「中國名勝詞典」。
歷代高人也曾涉足靈泉,留下不少遺迹,清朝賢相張鵬翮詩稱頌:「千載靈泉古道揚,唐朝名勝冠諸方。雲龍野樹藏山寺,風送霜鍾到德陽。石佛階前秋月冷,殘碑亭下稻花香。霞杼直上高峰頂,萬里睛空望帝鄉。」
清道光二十三年,兩廣總督林則徐,到遂寧登上靈泉題署《香林德水》匾額。
宋代蘇東坡對靈泉有贊詠曰:「泉泉泉泉泉泉泉,古往今來不計年,玉斧劈開天地髓,金鉤釣出老龍涎」,並於壁間大書「七泉」二字,後來不幸毀損,現立於靈泉寺大雄寶殿山壁上的「七泉」二字為今人仿書。
2008年6月9日,四川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夏長春和父親夏先斗,到靈泉寺觀音閣遊覽時,他們用隨身攜帶的錄像機和手機對著室內最大的觀音塑像拍攝,夏先斗在回放錄像時驚奇地發現觀音菩薩的眼睛一直在動,時而眨眼,時而轉動眼珠,朝氣蓬勃,非常生動。
關於「七泉」民間還有傳說
關於「七泉」之名的由來,民間還有傳說:南宋寶祐六年,蒙哥汗率10萬蒙古大軍圍攻合川釣魚城,圍城半年,久攻不下,於是急調紐磷領兵4萬順涪江而下,增援合川戰役。紐磷率部途經涪江中游遂寧城東靈泉山下,被南宋遂寧守將楊大淵率軍民3萬餘眾在靈泉山據險阻擊。
後來,3萬遂寧軍民被紐磷蒙古大軍圍困於靈泉山上二十餘天,缺糧斷水,傷兵呼號,戰馬哀鳴,士兵們只好以馬尿止渴。楊大淵一邊加強守備,一邊帶領士兵在靈泉山上掘井取水,可是,一連挖六口井,都是滴水不見。
絕望之中,楊大淵夢見一白衣少女對他說:「將軍,五更天將明時,到山頂絕壁處去,如果看見那裡有一株新插的楊柳,那麼就從那裡挖下去,掘第七口泉井,挖出石碑就可以見水了。」
醒來,楊大淵急忙奔向山頂,果見山頂絕壁之處,插著一株楊柳新枝。楊大淵叫來士兵,即刻在插楊柳處奮力掘井,深不到一丈,果然看見一塊石碑,碑上刻著北宋名士蘇東坡書「七泉」二字。
士兵們抬出石碑,但見甘泉噴涌而出。軍民頓時歡呼,戰馬飽飲甘泉,奮蹄揚鬃;傷兵以泉洗傷,即刻痊癒。軍民振奮一呼,向山下殺去。蒙古大軍丟盔棄甲,慘敗而去,「七泉」之名由此得來。
靈泉寺分上,下兩寺,下寺建於靈泉山麓,建有大雄殿、天王殿等十二殿堂。上寺建在靈泉山頂,有觀音殿、祖師殿等九個殿堂,以及新建的觀音閣寺內林木蒼翠,清幽宜人,建築宏偉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