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新常態」:中國經濟面臨的六大瓶頸(一)

【說明:本文是我於5月3日在加拿大溫哥華「咸氏國際論壇」的公開演講。由於《世界華人周刊》5月7日登載的「國際新媒體合作組織首席記者蕭元凱」的報道《何清漣:新常態下的政經突圍》一文錯誤太多,特意將講話稿寫出,以備查謬。溫哥華《都市報》(《星島日報》旗下)記者董清霞根據同一場演講采寫的《何清漣:細數影響中國未來的六大瓶頸》,基本符合原意(只去掉了一些尖銳的批評),可作為本講稿佐證。】

今天,有幸來到溫哥華這個美麗的地方,感謝主辦方與溫哥華中領館,能容忍我這樣的「反革命」在這裡公開演講。在美國大紐約地區舉辦我的公開演講幾乎不可能,比如紐約領館,只要聽說我在某大學演講,就想方設法破壞,比如賓大兩次演講被阻,連學生會主席都給撤掉。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六大瓶頸》,算是為大家盤點一下中國的經濟家底,這六大「瓶頸」是否能夠突破,關係到中國的未來。

先講一個好消息,從2014年開始,中國已經進入世界 GDP總量超10萬億美元俱樂部了,這個俱樂部的成員只有兩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就是中國。只是中國政府對此似乎不太高興,從 GDP總量超過日本那一年開始,就一直謙辭老二地位,說某些國際勢力誇大中國 GDP總量是個陰謀。但事實上,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是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再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出來的。也就是說,你自己的數據灌水,最後導致人家計算出這個結果,怨不得別人。

第一大瓶頸:中國世界工廠地位衰落,復興無望,產業結構調整極為困難。

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經歷了2001-2010年的十年輝煌,終於無可挽救地陷入衰落。最新報道是世界工廠的主要車間東莞出現第二波企業倒閉潮,據說去年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有不低於4000家企業關門。世界工廠衰落的轉折點是2008年,從2008年至2012年,公開的數字是,東莞有7.2萬家企業被關閉。現在,以勞動密集型為特點的東莞企業大量倒閉,標誌著以透支生態環境與勞工生命成本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在此之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外貿、內需,如今這三駕馬車早已齊齊死火,今年一季度,外貿增速同比下降了15%,表明外貿這駕馬車再也無法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得另想出路。

過去20多年以來,房地產一直是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龍頭產業。從前年開始,高度泡沫化的房地產業陷入停頓,雖然政府、企業努力撐住房市不讓下滑,但房地產帶動的幾十個上下游企業卻陷入全面產能過剩。比如離房地產最近的鋼鐵業、水泥業產能過剩高達30%左右;距離較遠的地板、傢具、紡織業等相關產業也嚴重過剩。這種產能過剩危機,被比喻成「中國經濟的核威脅」,即像核彈一樣,隨時可能引爆經濟危機。因此,中國現在要發展「一帶一路」計劃,成立亞投行,向外輸出過剩產能。這是另一個大話題,我今天只就此講一點:這個計劃成功率可能較低,因為納入這計劃的幾十個國家,大多是主權信用不好的國家,除了中國與巴基斯坦等國的經濟合作另有目標之外,中國在其他國家的投資可能會打水漂。

上述問題預示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無望。所謂經濟結構調整,不是政府想調整就能夠調整到位的。早在2005年,廣東省就開始號召騰籠換鳥,想淘汰勞動密集型產業,引進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結果是籠子空了,舊鳥離籠,新鳥沒能進來,目前是珠江三角洲產業空心化。

第二大瓶頸:數量龐大的失業大軍。

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失業問題一直是懸在中國人頭上的一把劍。文革時期,即我十幾歲的時候,中國就存在嚴重的就業困難,當時城市年輕人被迫使上山下鄉,能招工、參軍就是好出路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進入世界工廠的輝煌時期,也還存在大量失業人口,比如農村過剩勞動力高達1億多。目前世界工廠衰落,失業問題就更嚴重了。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公布的城市登記失業率都不高於4.5%,這個數據不說明中國真實的失業狀況。第一,這個數據只計算了城市中去政府部門登記的人口,沒有登記的不算在內;第二,這個城市登記失業率將農村的失業者排除在外,而農村的過剩勞動力數量相當龐大。排除了這兩部分人的統計數據,本身就有嚴重遺漏。

目前,中國失業大軍由四個層次的失業者構成。一是農村過剩勞動力,隨著世界工廠的倒閉,大批農民工返鄉,失業現象嚴重;二是外資白領,隨著大量外資撤出中國,不少原來薪資優渥的白領失去工作;三是失業大學生,由於學校里要求大學生提供就業證明才發放畢業證,學生被迫想方設法讓父母或者親戚單位提供假的就業證明,學校提供的就業率已完全失去了意義。四是城市中那些初、高中畢業後長期在家待業的青年,這些人,中國媒體將其稱之為「啃老族」。

中國的失業者到底是多少?有兩個數據可供參考。前總理溫家寶曾在2010年3月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公開宣布:中國失業人口有2億。另外一個數據由原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提供。今年1月,林毅夫在2015冬季達沃斯論壇表示,由於工資上漲,中國將有1.24億人的製造業崗位轉移至其他發展中國家。目前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是9.4億,一旦失業人口達到3億,真實失業率相當於32%。

這麼多人沒有工作,意味著統治集團與民眾之間的「麵包契約」已經失靈。我們大家知道,中國是個專制極權國家,所謂「麵包契約」的內涵是:統治者逼迫老百姓「讓渡」自己的政治權利,比如選舉權、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集會自由與結社自由等,以保證讓老百姓吃飽飯作交換,這就是所謂「麵包契約」。如今這麼多人失業,說明老百姓既未得到權利,也沒能得到麵包。任何一個國家,面對如此高比例的失業人口,都是個非常頭痛的問題。

第三大瓶頸是:資源危機嚴重,對外高度依賴。

中國的環境污染是立體化的,即水(江河湖海)、陸(土地)、空(空氣)全面嚴重污染,這方面資料多,因為時間關係就不談了,只談資源危機。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嚴峻的資源約束,無論是作為生產資料的各種礦產,還是作為生活資料的糧食,中國都對外依賴嚴重。

石油號稱「經濟的血液」,中國現在60%以上依靠進口;鐵、銅、鋅等各種金屬礦,對外依存度也都比較高,這裡不一一列舉具體數字了,只需要指明一點,即中國經濟安全嚴重依賴外部因素。民以食為天,僅以糧食一項來說,中國農業人口占60%,但糧食自給率到2014年已經降低至87%,三大主糧如大豆、玉米、小麥都依靠進口。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撇開因為土地污染導致的糧食污染不談,僅就量上來說,中國有接近2億人口的糧食依靠進口。這就使中國的糧食價格與國際市場糧價的波動連在了一起,只要有天災人禍,比如戰爭等使產糧國減產,中國糧價就會上漲。

關於糧食對外依賴嚴重的不安全性,20多年前美國生態環境學者布朗寫了篇《誰來養活中國》,提醒中國注意糧食安全,但是中國卻將這個研究報告當作「反華勢力抹黑中國的陰謀」,是「中國威脅論」,大批特批,批了好幾年。近幾年意識到糧食安全終於成了問題,對布朗態度有改變,曾邀請他來中國演講,但最終還是接受不了人家許多觀點,於是又冷了下來。對布朗這位學者態度的冷熱變化,說明在中國講真話很不容易。

加拿大是個資源大國,有種類豐富的各種資源,水資源特別豐富。在座的商界人士可以未雨綢繆,投資這些產業,中國總有一天會需要進口這些資源。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