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有五千年的不間斷的文化傳統。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其所以中華民族能夠維繫五千年之久,一個重要原因是百姓之間的關係是良好的,是有利於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人們之間遵從不彼此傷害,而且互敬互讓、禮貌相待的原則。如果我們提倡互相鬥爭,把鬥爭深入到每個家庭、學校、單位,中華民族早就自我滅亡了。幾千年來中國人遵循的規則就是「溫,良,恭,儉,讓」五個字。它非常恰當地規定了人與人相處的原則。一個具有這五字修養的人,是溫和的,善良的,對別人恭敬的,講究節約的,不事誇張的,而且是謙讓的,不爭先恐後的。如果我們周圍接觸到的人都具有這五字修養,我們一定生活在一個和平,友好的環境里。不會有傷腦筋的爭端,更沒有對自己安全的威脅。
其實,這種講究人和人相處的道理,在各種不同的文明中都是存在的。比如在英國,人民講究紳士作風。所謂紳士作風和「溫良恭儉讓」差不多,不過更在乎外在的表現,不像我們所崇尚的更注重內在的修養。但不管是外在表現也好,內在修養也好,其結果都是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它保證了我們生活的安定、有秩序、不受傷害。
沒有了這五個字,會是什麼結果?看看文化革命的慘痛教訓。用暴力代替了溫和,用醜惡代替了善良,用蔑視代替了恭敬,用張揚代替了節儉,用鬥爭代替了謙讓。這是全民族的浩劫,是全社會痛苦的極大化。十年「文革」中斷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文革」後中國倒過來向西方學習人與人相處的規則。開始學習講「謝謝你」(thank you)「對不起」(sorry或pardon me),「請原諒」(excuse me)。文革中從來不講「謝謝」,不講「對不起」,更沒人會講「請原諒」。儘管回過頭來學了西方,我們還遠遠沒有恢復到「文革」前,或解中共建政前的人際關係。馬路上常常能看到人與人吵架,城管打人,張口罵人。更不用說,開車罵人,搶行,不排隊,板著面孔訓人,把「溫良恭儉讓」遠遠拋在了後面。今天我們不但要撿回溫良恭儉讓,更要加以發揮,我認為,最重要的發揮是把這個中國的優秀傳統推廣到國際關係方面。
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是金玉之言。但是我們看看國際關係中從來也不用這五個字。有哪位外交官在外交場合上向對方說「對不起」?更不會在正式文件中寫上「請原諒」?相反,倒是經常用馬路上兩個人吵架的語言,生怕向對方屈膝,丟了面子。今天我們看看南北朝鮮互相說的話,極其典型地抄襲了馬路上吵架的話,不過更強硬,更難聽。中日兩國關於釣魚島的事所用的語言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樣對兩國的百姓有好處嗎?百姓們也不知不覺地覺得強硬才有面子。從來也不想一想外交場合是不是也應該講「溫良恭儉讓」?到底怎樣對兩國人民更有利?人類文明積累的精華難道只適用於個人關係,不能用於國際關係嗎?
戰爭與和平的大事至今仍然是全世界百姓最為關心的事。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太深刻了。用這麼大的代價獲得的教訓值得我們深深記住。消滅戰爭要多管齊下。國家要走上民主政治之路。像朝鮮這樣的國家最容易發動戰爭。二戰後的幾次戰爭多半發生在獨裁國家之間,或與獨裁政治有關。兩個民主國家不可能會打仗。裁軍也是一條重要的避免戰爭的方法。再就是外交場合下的禮儀,防止越走越偏,擦槍走火。戰爭最終的受害者是老百姓。可是老百姓又是被欺騙上戰場的主體。他們往往上當受騙。百姓的覺醒是消滅戰爭的最根本的道路。希望我們的百姓能監督自己的外交官遵循「溫良恭儉讓」的原則處理外交事務,不讓他們拿戰爭與和平開玩笑,像馬路上吵架的人那樣。(個別字有改動)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