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潤:簡化字的推行不能再走遠了!

首先來探究,中國大陸六十年前的「文字改革」,其成因何在?其工作方針又如何?

遠在1928年,蘇聯即包藏禍心,著手策劃侵略中國的文化。1931年完成了「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是年九月二十六日在海參威舉行了「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會中通過了「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其原文如下,

「要根本廢除象形文字(漢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要造成真正通俗化、勞動大眾化的文字,要採取合於現代科學要求的文字,要注重國際化的意義。要達到以上目的,祇有採用拉丁字母,使漢字拉丁化才有可能。….祇有拉丁化,才是國際革命的、政治的、科學的及各種術語有機的灌輸到中國言語中的一條容易的道路」。

會後又積極進行了掃盲、編印課本、創辦「擁護新文字」報等等的工作。

附帶提及,1913年由國家正式公佈的注音字母,ㄅㄆㄇㄈ…..,在中小學校普遍推行,1930年改稱為注音符號。在識字和讀音統一方面做出了貢獻。後來臺灣小學一年級或幼兒園即以此奠基。因ㄅㄆㄇㄈ注音符號,貌似中國文字,就在上述的「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受到了排斥與反對。

繼而「左聯」份子民國二十三年,在上海掀起了「大眾語運動」推行「拉丁化運動」。二十四年十二月,魯迅、郭沫若、柳亞子、陶行知等六百八十八人進行簽名運動,發表「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表示積極擁護「拉丁化新文字」。之後三年中,由中共策動組織之拉丁化團體約七十有餘,遍布上海、北平、西安、重慶、漢口、廣州等地。抗戰初期,所謂「拉丁化運動」仍在上海、漢口、廣州、重慶、香港等地暗中進行,中共曾在重慶企圖籌組「中國新文字學會」但始終未獲成功。到了抗戰末期,民國政府下令禁止後,「拉丁化運動」才銷聲匿跡。然而中共在其根據地延安,對「新文字」之推行則不遺餘力,甚至還傳播到了國外的華僑學校。

為了實行「文字拉丁化」,過渡時期的措施「簡化漢字」是為其鋪路的,當時的行政方針和實際運用的方法,列舉如下:

●1958年一月十日周恩來在「政協全國委員會」報告「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指出: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任務為三項,「目的」祇有一個,就是「把漢字逐漸改變為拼音文字」。

●1955年中共「中共語文」雜誌,亦載「中共的文字改革祇有用拼音文字,漢字終久 (究)必廢……為了適應目前「暫時仍舊使用漢字」的需要,不得不簡化一下。」

●雖說一些手寫字是其來有自,張芷在「論中國文字改革統一戰線」書中說道,「用別字代替淘汰漢字的方法是將漢字用『自我吞食』的方法」。

●吳玉章在「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也曾說明,「要製造漢字使用上的混亂和脆弱,要打擊和動搖人民維護固有文字和重視歷史文字的心理。 」

●另一項「整理漢字」的工作,將同音異形的字群中選用一個筆劃最少的做為代表,其餘的刪除。

這五項道明了政府「文字簡化」工作的方針,目標是直指「拼音化」,漢字不過是暫時用用而已,目的在逐步消滅漢字。這證實和肯定了「簡化漢字」的宗旨,不在「掃除文盲」。

「拉丁化運動」錯誤的思想瀰漫蠱惑了人心,而後事實又證明了「推行拼音文字」確實行不通。有主觀上的思想原因,也有客觀上的技術問題。拉丁字母在中國是沒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中國文字歷史悠遠,有那千絲萬縷深厚的民族情感維繫交織其間,過新年貼春聯,結婚貼喜字,……豈僅是一個表音元素所能涵蓋得了的?

傳統漢字經過如此翻來倒去的折騰,大量的文字被淘汰或支離。多少文字之形聲義三者俱去,文字特性喪失而面目全非。一大堆「一字多意」的簡訛字從而冒將了出來。而分期進行整理漢字的工作計劃,卻因阻力和困難遭停滯,拼音化自然也就破局了,然而那些落於拼音化半道上被傷殘的文字,至今卻還沒被恢復成原來的模樣。雖是大量的人們使用著,卻不意味著擁有了真理,造成了中國自秦朝以來文字使用上最混淆的局面。人們至今仍全盤規律性地書寫錯別字,成就出了大片另類文盲可是不假,百姓緊攥著的卻是準廢棄品而不察。人們若還慶幸歌頌著簡化字之簡易,省了時光,豈不荒謬?

我們何需拋棄自家所長,斷送家珍,而就範於人?並且中國文字是單音節的,許多字、詞發音相同,「近世進士盡是近視」用拼音文字到底是不易辨別何是何的。中國文字的優越性、趣味性即在那小小的方塊裡,蘊藏著奧妙的玄機,形聲義彰顯,易於辨識。字與字相疊又可構成多種的組合,辭賦,律詩,….也再再闡明著中華文字的絢麗與多彩。

文字的進程是隨著人類文化不停地前進的,人類思維會變得更精密、細緻與複雜,文字本身的表達層次怎應變得更趨「削簡」化?豐盈的字跡,可滋潤涵育澆灌滿足心靈渴求的欲望,書寫又可多多活動肢體健腦養生。傳統楷書字體筆劃俊秀流暢挺拔,令人心生感動,行草書的運筆,往往少少幾筆,一個美麗瀟灑或一個蒼勁有力的字就呈現了。傳承的和書寫的文字可相互映照對應,傳承是標準不變的,書寫可依藝術個性 情感而收放。簡化字作為傳承和書寫那有資格與傳承漢字相比擬的呢?

蔣中正先生時代的政府,以文化乃民族命脈,撤回了或有的文字簡化題議,而題議如何也是不同於以拼音化來廢除漢字為目的的。在臺灣的勵精圖治,教育普及,文化水準高,以為借鏡。

記憶如軌跡,刻劃的次數越多,記憶就越深刻,傳統漢字的曝光率越多,字跡自然就越能深印腦海。生為中華兒女,若不識得傳統漢字,乃憾事一樁!如果沒有擁有過寶貝的東西,自然不知其可貴性。教育跟經濟與文盲相關,並非漢字之罪過。中國過去戰亂頻仍,百姓們顛沛流離,失學者甚多,文盲當然多。若在安和樂利的社會環境裡,孩童們有機會學習,習讀傳統漢字由淺入深,從簡單的字學起,將字拆開來的學,那有不能勝任的呢?小時一個生字寫一行,從沒有怕難的心理,四年級時已不必書寫生字一行了,小學畢業能讀小說。

當我們面對這根源於外強的侵略和本國民族自信心低落所造成的文字改革錯誤的偏激思想和行徑,是否能醒悟出當年的失策?今後又當如何地善後?

心不焦灼乎?期盼我們能如同三十多年來的經改般,壯士斷腕,「力求恢復傳統漢字豐盈之原貌」,有魄力大踏步地前進,使出正能量來,精神與物質的文明並重,文治與武功並進,誠若是,乃民之福也,國亦必昌盛宏偉矣!

簡化字的推行不能再走遠了,回頭是岸!

史實摘自汪學文著書,1967年初版,中共文字改革與漢字前途。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