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2月22日電】台北市長柯文哲從其競選到上任後的言行作風,都有別於傳統政治人物,德國媒體認為他所帶來的「柯文哲現象」已成為台灣媒體、朝野政黨、學者、乃至於全民都在探討的話題。
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今年華人過年假期,台灣民眾打開電視,看到最多次數的臉孔,應該就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他總共為三十多家媒體錄製春節賀詞,再加上之前他上任1個月內,登上平面媒體頭版頭條37次,稱柯文哲為「媒體寵兒」,一點也不為過。
柯文哲的舉手投足,動見觀瞻。他上任三日內,立即下令拆除台北火車站前的公交車專用道,此為八年多前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所規劃,接任者郝龍斌閒置八年,造成交通阻塞,柯文哲沒有政黨包袱,一聲令下就解決。台北市承辦世界大學運動會花費巨資的營運設施,用完即拆,柯文哲也下令重新計議。
更為各界熱烈討論的,就是柯文哲態度強硬地槓上與市政府有合作案的數家大財團。選舉時的「柯文哲現象」已衍生為選後的「柯文哲效應」。
不過,專家指出,媒體過度集中報導柯文哲,不僅排擠到其他重要新聞的播報空間,更會影響人民對於柯文哲的觀感,若對他期望值愈高,一旦瑕疵被放大後,或起反作用。
施政尚待檢驗
馬英九總統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對於政壇掀起的「柯文哲現象」評論指出,柯文哲上任只有一個多月,時間還很有限,需要多點時間熟悉環境,展現他的能力。柯文哲則回應,台北市百廢待舉,他採取「大象治國」的方法,一個一個解決,尤其「肥貓(Fat Cat)」位置太多,也需要一個個清理。
柯文哲曾長期擔任外科急診室醫生,綽號柯P。他性急,求好心切,每天早上七時半召開市政會議,但市政推動畢竟不同於急診室,有些事急不得。柯文哲拜會前總統李登輝時,李登輝就曾以過來人、老市長身份告誡他須謙虛、忍耐、冷靜。
藍綠二大黨受威脅
報導說,儘管有人認定柯文哲不是他所標榜的「白色」而是「墨綠」,但是他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台北市長,先逼使民進黨以協議方式放棄該黨的參選人,進而在選戰中打敗國民黨參選人,這樣的成績即使是民進黨天王也難望項背。一種解釋認為,是因為選民對於藍綠政治人物的表現感到不滿,才將希望投射於「政治素人」。
可望代表最大在野黨民進黨參選2016總統大選的蔡英文主席表示,去年結果代表台灣期待一種新政治,「柯文哲現象」就是代表。他帶來了破壞性,但到底是建設性的破壞、還是只是破壞,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不是取決於柯P。民進黨不能只停在讓柯P發洩大家對政治的不滿,而要帶動社會反省、建構新政治。
新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就職時更宣示,將開放「海選」優秀人才,明年立委選舉提名時國民黨要引進柯P實行的「i-voting」制度,保障青年參選機會,仿效柯P意味頗濃。
文章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