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庚:北京喪失港人民心

許多大陸人不懂香港人為何要佔中?最近大陸傳媒的一項民調顯示,參與調查的網民九成以上同意採取措施封殺傾向佔中的香港演藝人士,所謂封殺,就是禁演、禁播、網上除名。在這些大陸網民的眼裡,港人不僅享受著比大陸人富裕的生活,而且還有著大陸人沒有的輿論自由與民主法治,現在又可以投票直選特首,在連選票長得什麼模樣都沒見過的大陸人眼中,港人還要不滿意,真的是不知好歹。不但大陸網民這樣想,大陸傳媒、中聯辦、港澳辦直到中共高層,通通這樣想。他們腦子中存有一個巨大的問號:為什麼會這樣?

學生組織表現令人刮目相看

為什麼會這樣?筆者也這樣問自己。這次佔中行動,最早由成年人推動,運動發起者「佔中三子」的戴耀廷、陳健民分別是香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副教授,朱耀明則是著名牧師,但一個多月前佔中行動的突然發動,主力軍卻是年輕人,目前主導佔中的是「學聯」及「學民思潮」。「學聯」代表香港八所大專院校,是大學生的代表組織,「學民思潮」則是中學生的代表組織。這兩個學生組織在佔中行動中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回顧「學聯」的發展軌跡,也許可以從一個側面回答上述所有人「為什麼」的問號。

學聯最早成立於一九五八年,那時香港雖然還是英國殖民地,但中國這個詞在港人的心中還有很強的吸引力。五、六十年代時,許多在四九年中共執掌大陸政權前流亡海外的知識分子,比如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人聚集在香港,以香港為基地,大力推動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即所謂新儒學的復興。在這些新儒學代表人物的推動下,港人對中華文化心嚮往之,中文大學的成立,反映了當時的民意。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學聯成立後的二、三十年,除了代表學生利益外,在社會問題上有著濃厚的民族主義傾向。六十年代的文革運動、七十年代的保釣運動、八十年代中英談判,學聯都以民族主義為立場,站在大陸一邊。八四年中英談判香港主權問題時,學聯多次抗議示威,支持中方立場,稱英國沒有權利以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為法律依據來談判。英國察覺香港民意並不支持自己在香港的宗主國地位,於是決定將香港主權還給中國,換來中方「五十年不變」的一紙保證。

學聯的民族主義傾向以及傾中立場,在一九八四年的綱領「放眼世界、關心祖國」中表露無遺。然而,從九十年代開始,學聯與中方的關係越走越遠。九七回歸後,香港學運曾進入低潮期,但最近這十年,香港學運又煥發新春,學聯也積極加入各項社會抗爭行動,特別引人注目的,便是學聯不再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情懷。現在的香港年輕人,不再以中國人自豪,也不再想做中國人,他們的理想,就是做一個真正的香港人,在主權不變的情況下,自己管理自己。這種民意的巨大變化,從學聯修改後的綱領中也能得到印證,目前學聯綱領已不再提「關心祖國」,而是改為「放眼世界、關心社會」。

港人民族主義情結逐漸消失

學聯的變化,只是香港民意變化的一個小小例證,如果仔細研究香港回歸前後的民意,不難發現港人民族主義情結的逐漸消失,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變化。北京在九七年以後表面承諾五十年不變,但暗地裡步步緊逼,採取各種手段控制特區政府以及傳媒。大陸太子黨、貪官污吏們則將香港視為安樂窩,蜂擁進入香港,加上大陸開放自由行惠及地產商及富裕階層,導致普通港人生活不便及物價上漲,港人對大陸的好感不斷消磨,反感情緒則一路飈升。前些時大陸遊客在香港鬧市街頭「方便」引發的港人怒火,就是港人不滿大陸的徵兆。

此次佔中行動得到各個階層的普遍支持,不但大出佔中發起人的意料,更是大出中聯辦、北京的意料。也可以說香港民意的變化,才是此次佔中最大的社會基礎。目前佔領旺角的民眾,並不認為自己屬於學聯或任何其他組織,他們自認是普通民眾,不滿特區政府所作所為,也不滿香港回歸大陸後一路走下坡路的現狀,更不滿自己的生活越來越艱難。北京執政當局如果認識不到香港民意的巨大變化,而只是盯著所謂的外國勢力干涉,以為將一瓢髒水潑在外人身上就可以推卸自己的責任,實在短視得很,也不利香港的長遠發展。

面對這次佔中行動中,大陸傳媒,尤其是扮演文化打手角色的《環球時報》不斷發文威脅支持佔中的香港演藝界人士,提議封殺,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言行十分醜陋,堪比文革行徑。他們不知道,香港人支持佔中有著廣泛的民意基礎,支持佔中就是支持民主、支持港人自己管理自己,與演藝根本沒有關係。將支持佔中與「反華」畫上等號,虧大陸傳媒想得出來。支持佔中的演藝人士杜汶澤曾說「對著人民幣是一時,對著良心是一世」,黃秋生也直言:「如果吃碗飯要出賣尊嚴,對不住,你這碗飯太貴,我吃不起,我一家都吃不起。」這些話句句鏗鏘,不知《環球時報》的御用文人們有沒有這樣的道德勇氣。

文章來源:《動向》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