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華爾街富豪怎麼養孩子

我在美國住了十幾年,並沒有聽過「富不過三代」的說法。相反,經常看到的是財富世代相傳。再認真觀察,這種世代相傳的,其實並不一定是財富,而是創造財富的技能和素質。美國的富人常常死後甚至生前就把財產捐獻出去,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沾光。

這次總統大選,共和黨的一位候選人叫羅姆尼,他的父親曾是美國汽車公司的總裁,後來又當上密歇根州的州長,1968年還競選過總統。但是,羅姆尼年輕的時候並不靠父親。而是和新婚妻子用75美元租了一間地下室,在那裡生兒育女。後來他投身金融界,迅速成為投資大亨。

他要是沾了父親的光,當然不會住地下室,但恐怕也不太可能成為成功的投資家。他父親當上總裁後一年掙超過27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80萬美元,在當時屬於萬裡挑一的高收入階層。但羅姆尼如今擁有3.5億的財富,是作為巨富的父親所望塵莫及的。

父親若僅僅把錢留給他,他即使有效地保存了這錢,恐怕也比現在窮得多。看來,父親傳給他的顯然是錢以外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比金錢更有價值。

這種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東西,可以稱為「成功的品格」。而這種品格的傳承,需要通過教育來完成。我把這種教育的精髓,歸結為「華爾街原則」。

首先必須澄清,這種「華爾街原則」並不一定是華爾街的大亨們的教子之道。華爾街並不僅僅是個股票交易所,也不僅僅是金融家、律師會聚的場所。其實,大部分美國人都擁有股票。在這個意義上,他們都屬於華爾街。

所謂「華爾街原則」,就是這些人的教育原則。他們具有某種基本的成功素質:比如把錢省下來、節制眼前的享樂、有長遠打算、懂得用錢來生錢等。如果用比較規則的語言來表述,就是推遲慾望的滿足、對未來進行周密的規劃、審慎地冒險。他們也發展出一套辦法,把這些素質傳授給自己的孩子。

這種「華爾街原則」,也可以說反映了一種保守主義的信念。不久前《華爾街日報》發表一篇長文:《教你孩子理財精明的十二種方法》。作者直言不諱地說:我有兩個孩子,我希望他們成功,希望能幫助他們,希望他們日後對我有美好的回憶。我還希望他們有能力,能夠經營自己手中的錢財,不用把一生浪費在為自己愚蠢的錯誤後悔上面。

對這種養孩子的「錢經」,我過去一直嗤之以鼻,覺得銅臭味太重;但觀察多了,則漸漸能體會到其中的好處。這好處不僅體現在金錢上,更體現在做人的品德上。孩子需要儘早懂得:錢不是白來的,不可以需要錢時就向父母要,也不能期望自己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想要的東西,要用錢來買。而錢是對你工作的獎賞,是你幫助別人的酬勞。當你要滿足自己的需要時,你必須去工作。當你希望別人給你東西、為你做事時,你必須想到你給了別人什麼、為別人做了什麼。

這種教育,使孩子理解什麼是做人的責任,理解自己和他人及社會的關係。

文章來源: 薛涌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