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笑不得「BBC揭露香港佔中早有預謀」論

一、事情來源:黨媒宣布BBC挖出了「大新聞」:香港佔中早有預謀,暗中籌劃,要搞「大規模破壞性武器」

在中國,就是能發生這種其蠢無比的事。

這兩天,國內各大黨媒和五毛媒體如同找到寶貝一樣,根據bbc的一則報道來證明香港佔中運動「早有預謀」,並有外國勢力參与。這種報道在網上可以大量搜到,並被五毛四處轉發。比如CCTV13的新聞節目是如此報道的: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4-10-25/181064172287.html

播音員: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日前報道,在挪威舉行的一個國際人權會議(即奧斯陸自由論壇)上,與會者們透露,香港佔中早在2013年1月就開始暗中籌劃。曾有一千多人曾為此受過特別訓練,意圖使佔中達到最大效果。

連線英國記者:據BBC新聞之夜報道,非法佔中是從去年(2013)一月開始策劃的,其目的是使用所謂的非暴力行動作為大規模破壞性武器,企圖挑戰中國政府。而那些非法佔中的背後推手,很早就盯上了香港普選,認為這是一個可乘之機,他們策劃挑起分歧,並打算鼓動一萬人上街,佔領香港中環的道路。報道稱:非法佔中的推手不僅預先斟酌行動的時機和性質,更已策劃整個行動的運作。據悉,會有多達一千名相關人員接受特別培訓,有所謂美國人權組織人事表示,佔中者學會了在行動中如何表現,甚至包括與警方對話的方式,被逮捕時的反應等等。

這個新聞一出,大量五毛人士紛紛做恍然大悟狀,認為挖出了一個大新聞。

很顯然,他們這麼興高采烈,原因有幾個。

1. 佔中原來是早在「2013年1月」就開始「暗中籌劃」的大陰謀!甚至當時就設想了一萬人上街,連如何行動都已策劃完畢。根本不是什麼香港人自發的行動!

2. 佔中說是要搞「非暴力」,其實是要拿此作為「大規模破壞性武器」!「破壞」!他們是想打砸搶燒。

3. 相關人員參加特別培訓。特別培訓,這不是煽動顛覆的間諜才幹的事嗎?

二、到底真相如何?

事實真相是,佔中的確早有籌劃,但從其最初籌劃一開始,一切就是完全公開的。

簡單一搜,就知道佔中全部思路,來自於佔中三子之一的戴耀庭於2013年1月16日公開在香港《信報》上發表的《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一文。BBC新聞裡當作「公開的秘密」提到的和沒提到的,在這篇文章中早就原原本本,光明正大的對全社會公開發表(稍後詳述)。而這個時間點(2013年一月),正是CCAV新聞中所說的「2013年一月就開始暗中籌劃」。就算你沒有聽說過戴耀庭當時寫過此文,閱讀維基百科的佔領中環條目就會馬上明確這整個過程。

BBC新聞除了誤以為此事一直沒對外公開外,對戴耀庭當時主張的描述倒也基本正確。但被黨媒一引用,行文就加上了許多狗改不了吃屎的惡意歪曲。比如,

「非法佔中的背後推手」——根本不是背後推手,籌劃人「佔中三子」一開始就公開站在最前面。

「很早就盯上了香港普選,認為這是一個可乘之機」——目標本來就是爭取普選,而不是把這個當作什麼可乘之機搞別的事情,原文公開提出,只有當局明確拒絕真普選,佔中才會啟動,而一旦當局開始回到談判桌討論真普選具體措施如何落實,立即停止行動。

「策劃挑起分歧」——根本沒有這樣的策劃,而是認定當局對真普選的拒絕會激怒香港市民,使他們有動力參与抗爭。這怎麼叫挑起分歧?挑起分歧的不是共還是誰?

佔中主張不僅最初提出是公開,提出後佔中領導層又面向全社會舉行了2013年3月27日「信念書發表」,2013年6月9日,2014年3月9日,2014年5月6日三次大型「佔中商討日」,2014年6月20日至29日「622公民投票」,2014年7月1日「預演佔中」活動。

這些活動,全部是為了擴大市民對佔中活動的知情與參与。比如維基給出的2013年3月27日「信念書發表」照片,佔中三子朱耀明,戴耀庭,陳健民三人即手持佔中文件面向記者和公眾。

所以問題來了,你當然可以不同意佔領中環行動本身,也可以對佔領中環所謂堵塞交通影響民生之類的後果感到厭惡。但人家從一開始就明確,大聲告訴所有人,正是要用這種方式爭取普選權,而當時各香港五毛媒體也已經對此展開攻擊,網路記錄滿滿都是。為何到現在突然又聲稱別人一直在搞秘密行動,只是最近才被挖出來?這不是蠢到極點,自黑自打臉的弱智招數嗎?為什麼黨媒會如此出招?

很簡單,黨媒很清楚通過自己嚴密的信息壟斷,大陸普通民眾根本不知道這些本來很明白的細節。另一方面,黨媒其實很擔心自己露餡,所以對放出的陰謀論做了細緻的處理。這裏我們首先向讀者指出央視報道(也就是黨媒統一口徑的通稿)中兩處很值得玩味的花招。

三、兩個實例介紹黨媒洗腦的「秘密武器」。

首先,如果CCAV新聞只是說佔中是從「2013年1月就開始籌劃」,則嚴格的來說這一句話並不能算作謠言——的確是從那時開始的籌劃,只不過是公開的而已。但CCAV就怕他的受眾中有相對聰明的人產生「籌劃是公開還是秘密」的疑問,先行加上「暗中」一詞,這話變成「(佔中)從2013年1月就開始暗中籌劃」,這下讓受眾的懷疑都沒有產生的機會。

不明真相的人聽完央視媒體這則報道,甚至不會記得裏面存在「暗中」一詞,但其實,「暗中」傳入耳膜那一刻,他們大腦中可能引發懷疑的部分就被悄悄抑制了——如同催眠一般。這就是思維控制的技術。

要打破這一催眠,你只有對黨媒所說的一切,從一開始就抱有高度不信任,堅持自己獨立核查一切細節。這種人又能有多少呢?而這種人,又有誰會去看黨媒呢?

反過來說,現在我們知道了事實,就明白「暗中」一詞的使用,不僅使黨媒通稿變成了鐵板釘釘的造謠(當然,它們自己並不在乎造謠),而且暴露了它們明知真相故意忽悠的處心積慮。

再看另一處關鍵細節。央視提到佔中者蓄謀把公民抗命作為「大規模破壞性武器」,來自於BBC報道原文中"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一詞. 原話是:The ideas was to usenon-violent action a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to challenge theChinese government.

有意思的事情來了。中國官方媒體,對外文詞彙,特別講究標準翻譯,而翻譯標準一經出台,馬上具有強大約束力。比如大家可能記得,當年爆發「甲型流感」,最初這種流感在大陸被稱為「豬流感」。後來出於各種考慮,有關部門決定將其標準命名為「甲型流感」。一天內全國媒體馬上採用了「甲流」的新名字,以至於今天大家甚至想不起最初「豬流感」這個詞。

“weapon of massdestruction"一詞,在薩達姆時期對伊拉克武器核查和後來伊戰時就大量出現,大陸官方媒體對此早有標準翻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非但如此,BBC提到的挪威自由論壇與會者之所以用這個詞形容香港佔中,顯然來自戴耀庭2013年1月文章的標題——「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所以如果回到中文,自然不應該把「殺傷」改為「破壞」。

到底為何央視不顧自家黨媒制定的嚴格標準以及此詞來歷,偏偏把「殺傷」改成了「破壞」呢?

原因很明顯。

首先,如果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則在傳播中,受眾會有更多的一點機會,定位到戴耀庭的原始文章,從而發現原來這個詞是人家自己一開始就公開拿來形容將要發起的佔中抗命行動。一旦發現戴耀庭的文章,則黨媒的策劃立即破產。所以他們處心積慮的修改用詞,減少這種可能。

這種處心積慮,又正好反映出,官媒的完全知道事實真相如何。如果他們真的是不知道戴耀庭早在2013年1月公開發文敘述主張,只是被BBC新聞誤導,他們當然會按照自己制定的,並有強大行業約束力的標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譯法,不會把「殺傷」改成「破壞」。

其次,使用「破壞」也有另一個明顯用意。他們試圖造成印象,佔中人士陰謀搞「打砸搶燒」,要對香港市政造成「破壞」。而如果使用「殺傷」一詞,哪怕被蒙蔽的一般民眾也大略知道佔中運動至少不是要殺人,則更可能反應過來這隻是比喻政治能量大而已。

從這兩處似乎很難引起一般人注意的花招,我們知道黨媒所造的陰謀論本身雖然低劣,但他們在不讓受眾有機會產生懷疑而自行拆穿陰謀論方面,卻是下足了功夫,所用的洗腦技術可以說讓人嘆為觀止的。

三、一千人接受境外勢力培訓?

還有一點黨媒鼓噪的在於,根據BBC的報道,可能有超過1000名佔中者受過「特別訓練」。當然目前BBC報道下面加上了一條澄清:

Clarification: HongKong’s Occupy Central insists that its members have not attended the OsloFreedom Forum nor received any specific training from the organisations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翻譯:香港佔中運動聲明,他們的成員既沒有參加奧斯陸自由論壇,也沒有從文中提到之組織獲得任何的具體訓練。

所以這信息被佔中運動否認,而原報道在發表時,明顯沒有向佔中人士進行驗證並綜合雙方說法。不得不說是一個失誤。

面對這種矛盾,傾向於黨媒的人會認為佔中運動在自我洗地。但這並不是關鍵之處,我們來看看BBC原報道中到底是怎麼說的。

BBC原文:

BBCNewsnight has been told many of those involved in the demonstrations, perhapsmore than 1,000 of them, have been given specific training to help make thecampaign as effective as possible.

翻譯:BBC新聞之夜被告知,為了讓這場抗爭儘可能有效,可能有超過一千名和示威有關人士受過特定的(specific)訓練。

所以首先,黨媒所謂「特別訓練」,來自於BBC用詞"specific",這是個蓄意的翻譯錯誤。稍懂英文的人都知道specific表示的是「特定的,具體的」。例如你想學做飯,specific的訓練就是指和做飯有關的特定練習,例如怎麼放油放鹽,放多少,煮多少分鐘等等。

請問正常會把學做飯這些特定訓練翻譯成」特別訓練「嗎?不會,因為我們知道,一旦翻譯成特別訓練,在中文語境中給人的印象,就是要搞煽動顛覆的間諜訓練。

我們看一看據說香港示威者受過的這些「特別訓練」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到底有多「特別」,是否是要山巔?

央視新聞自己給出,這些「特訓」包括:

「在行動中如何表現,甚至包括與警方對話的方式,被逮捕時的反應等等。」

稍微對佔中有點了解的人就知道,「在行動中如何表現」,無非就是後面將要介紹的戴耀庭文中提到的非暴力,以及我們看到的學生清理場地,打掃衛生,盡量減少對市民麻煩這些做法。「與警方對話的方式,被逮捕時的反應」,目的則明顯在於面對警察時維護自己法定權利,減少衝突和受傷。

這一切,不但是這些抗議者應該學會的,甚至全體公民都應該掌握,就算是外國人權組織真的在這些方面訓練了佔中示威者,那豈不是保護人權的大好事?

以前聽人講過,在中國的監獄和看守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本禁書,原因是如果嫌犯們了解了自己的權利,對政府是個麻煩。我聽說之後,還以為這種事情對當局來說也是見不得人,不敢公開拿出來說的。而黨媒這次真的拿出來說了,而且是拿剝奪大陸監獄犯人權利的方式去壓迫香港示威者!示威者到底有沒有接受過這種訓練姑且不論,把這個拿出來說事兒,你們真的好意思嗎?!

共黨奉行的馬克思主義教條宣稱「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為何他們自己看到全世界人權人士要團結起來,提供一些如此基本的幫助和信息交流,就非常不高興,指斥為「外部勢力」呢?

四、BBC為何犯錯誤?

但是有的讀者可能還有一個問題,既然佔中策劃是早就公開的。BBC那篇報道又是怎麼回事?比如說BBC報道提出:

「However, far from beingimpromptu demonstrations, it is an open secret at this meeting in Norway thatplans were hatched for the demonstrations nearly two years ago.」

翻譯:然而,這次(佔中)示威遠遠不是臨時自發的。在挪威會議上,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佔中計劃在兩年前就已開始。

這樣的報道,豈不是在說,佔中計劃對圈內人才是「公開的」,而對一般民眾是個「秘密」嗎?任何媒體上都能查得到的佔中過程,和這一點完全矛盾,BBC記者這個低級錯誤是怎麼來的?

原因很簡單,佔中從最初開始計劃整個過程的大量細節報道,多來自於中文媒體。這些東西在香港或者華人圈知道的人多,但在世界範圍內,並沒有足夠關注度。而只有當佔中行動正式啟動,才引發世界關注,所以哪怕是BBC記者,只要不是專門做香港的,不通中文,也會產生印象,似乎佔中是最近才自發產生的。

而對於在奧斯陸舉行的人權論壇,BBC派去採訪的明顯是他們專註歐洲報道的記者,這些人對香港佔中的有關細節了解不會超過一般路人多少,他們有極大可能根本不知道「戴耀庭」是誰!而在奧斯陸的論壇上聽到關於香港佔中細節的討論,這對他們來說真的就「跨界」了。

因此,他們聽到佔中早有策劃一說時,會自然而然誤認為這是個秘密策劃。只有當他們能看到最初的佔中公開文件(需要翻譯成英文),才有可能恍然大悟,原來這根本不是秘密,一開始就是公開的。是自己先入為主的印象錯了。

這一點,說明BBC部分記者知識水平確實需要提高。不知者不怪,也有情可原。但黨媒冷葷不忌,手疾眼快的利用BBC這種失誤來向他們控制下的民眾造謠洗腦,是不折不扣的邪惡。

五、戴耀庭原始文章和評論

最後,我們把戴耀庭2013年1月在香港信報上發表的文章《公民抗命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原樣附後,並加以評論,大家可以自己看看,黨媒所謂挖出的那些,到底是不是陰謀。

戴耀廷: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

評:題目中就已自行提出「最大殺傷力武器」一詞,表明這隻是比喻其政治影響力大,而不是真的要去殺人,否則誰會當眾提出?

(原刊於2013年1月16日《信報》)

評:時間點正是黨媒挖掘出來的近兩年前開始策劃,本來就是公開的。黨媒裝什麼裝?

梁振英應不會在《施政報告》中對2017年和2020年實現真普選有任何具體承諾。爭取落實真普選是不少港人幾十年來的盼望,下一回政改討論已不能把這問題拖下去。不過,以現時形勢看,北京會讓香港有真普選的機會實在不大。那麼支持實現真普選的港人、泛民政黨和公民社會還有什麼可做?

過去的策略包括舉行大型遊行(如2003年七一大遊行)、變相公投(如上一回政改時的五區公投)、佔領政府總部配合絕食(如反國教科時的公民廣場),但面對政改,這些行動能有多大成效,實在成疑,因為北京不想香港有真普選的意願可能太強,而這些策略所產生的壓力可能還不足夠;因此,要爭取香港落實真普選,可能要準備「殺傷力」更大的武器——佔領中環。

評:懂中文語法的人看了這段都知道「殺傷力」就是指前面的「壓力」

行動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式,由示威者違法地長期佔領中環要道,以癱瘓香港的政經中心,迫使北京改變立場。要能產生足夠的「殺傷力」,這行動要符合以下原則:

評:提出了公民抗命的做法:違法,但非暴力。

1.人數

參與人數必須超過一個關鍵數目,若人數太少,警方可輕易抬走示威者。只要人數超過關鍵數目,在香港,有一萬人以上應可以達到效果,警方除非出動催淚彈和防暴隊,否則不能驅散示威者。要迫使警方使用更大武力,就是把政府處理這次行動所要付出的政治代價增加。當然人數愈多,效果愈大。

評:明確公開提出了「一萬人」的目標。黨媒把這當作世人不知道,他剛挖出來的大陰謀。

2. 意見領袖

參與行動的人要包括社會的意見領袖,尤其是一些過去不曾違法,或不屬激進的政治領袖、前任官員、宗教領袖、學者等。他們的參與,顯示爭議已到關鍵時刻,連這些意見領袖也要被迫以公民抗命的方式表達立場,對整體社會可產生強大的感召力。最好的例子就是印度的甘地和美國的馬丁路德金領導的公民抗命運動。

評:提到了效仿的榜樣,甘地和馬丁路德金。

3. 非暴力

公民抗命的力量在於以違法、但非暴力方式去感召廣大群眾的正義感。一旦涉及暴力,將會大大削弱感召力。要產生最好的效果,組織者可以事前向全港表明,會在某一天某一刻進行佔領行動,並讓參與的人事前簽訂誓言書,明確表明不會使用暴力,只會和平佔領中環要道。

正式行動前,組織者可在進入中環的路口張貼清楚告示,讓駕駛者知道行動將要開始,不要把車輛駛入受影響的地區。示威者要在交通燈號轉為紅色和車輛都停了下來之後,才開始在各路口一起走到馬路中央,那就不會影響到自己及其他人的安全。

評:明確提出了非暴力的要求。

4. 持續

佔領行動必須持續,那才能產生和累積足夠的政治能量。換言之,就是把公民廣場搬到中環去。一旦佔領開始,支援者可把各種物資搬到中環要道,建立廣播中心,並盡快透過網際網路及其他媒體直接向全港市民廣播訴求和訊息。行動更可把快樂抗爭加進去,在街頭舉辦嘉年華會式的集會。這必會把整個行動吸引全世界的關注,把施予對手的政治壓力加大。

評:具體策劃也明確公開提出。陰謀在哪兒?

5. 承擔罪責

公民抗命的行動屬違法行為,所以參與者必須在誓言書表明會承擔罪責。行動結束後,參與者應自行向執法部門自首,交執法部門決定是否對作出起訴。這也是保持此行動的政治感召力的重要部分。

評:明確宣布,儘管違法,但承擔罪責。並以此作為政治感召力來源。

6. 時機

佔領中環是大「殺傷力」武器,絕不可以隨便使用,必須到了最後時刻,也是到了港人追求真普選的夢想徹底幻滅時才可使用。時機把握不好,一方面不能召集足夠的力量參與,另一方面對其他人也不能產生出足夠的政治震撼力。

評:這就是黨媒所說的「很早就盯上了香港普選,認為這是一個可乘之機,他們策劃挑起分歧」,人家是公開宣布,只有真普選被拒絕時,才會進行抗命佔中。這和「可乘之機」,「挑起分歧」有什麼關係?

7. 事先張揚

其實這大「殺傷力」武器並不需要真的使用,只要對手知道這大「殺傷力」武器存在,已可能產生作用。故此,大「殺傷力」武器不是秘密武器,反而要事先張揚,這也是為何在事前要參與者簽訂誓言書。一旦收集過萬人包括多位意見領袖的誓言書,組織者已開始實質部署行動,那就已可能給對手產生強大的政治壓力。

評:自己明確提出,這不是秘密武器,反而要事先張揚!事先張揚的目的是爭取並不用真的這麼做。黨媒稱佔中是以爭普選為名搞事,如果佔中只是個借口,而上街搞事才是目的,會有這種「盡量張揚爭取不上街就能起效果」的考慮和公開言說嗎?

8. 目標

我們必須明白,行動的最終目標是要在香港實現真普選,因此無論行動是否已付緒實行,一旦對手表明願意回到談判桌討論落實真普選的具體措施,那就要結束行動。若對手沒有依從承諾,行動可再次進行。

評:更加否定了黨媒所說的「很早就盯上了香港普選,認為這是一個可乘之機,他們策劃挑起分歧」。

真普選是目標,而不是拿來達到其他目標的「可乘之機」,否則為何會強調,甚至不等實現了真普選,只要對手回到談判桌討論落實真普選具體措施,就要立即結束行動?如果只是以爭普選為名鬧事,壓根不會這麼提。

六、總結

大家要牢記,對黨媒必須有足夠的不信任。你的任何信任,都是他們趁機忽悠你的機會——他們永遠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文章來源:新浪微博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