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 中國:敗絮其中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中國經濟規模為17.6萬億美元,已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對這一估算,中國專家評述為「不靠譜」,媒體則做成專題《中國經濟頻繁「被第一」 中美人均GDP差50年》,「以正視聽」。

中國拒當「第一」緣于自知之明

如果對照國外評論與中國國內的反駁,所有情節都是今年4~5月間世界銀行公布同樣結果後的再版。世行與IMF使用的數據資料來源同一,都由各國政府提供,分析方法相同,結果自然一致。

今年4月30日,世界銀行發布報告,預測中國2014年將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中國拒絕接受這一No.1的桂冠。本人就此寫過《中國為何拒絕接受「GDP世界第一」?》等文, 對購買力平價這一計算方式的缺陷,以及世行與IMF計算數據均由中國提供、中國統計數據灌水造假已成痼疾等都有分析,本文不再重複。由於資料真實性以及外國研究者的研究預設,「中國研究」這一領域成果乏善可陳,西方中國研究圈對此已有初步認識,每隔幾年會有人談論這一問題,《華爾街日報》9月27日刊登的《西方對中國的誤讀》,雖然不如Have China Scholars All Been Bought?(《遠東經濟評論》2007年4月號)深刻,但從另一角度檢討了該研究領域的不足。

應該說,北京拒絕接受經濟No.1的桂冠,算是尚有自知之明,因為自知本國統計數據造假已成痼疾。事實上,GDP顯示的經濟規模不等於經濟實力:1、GDP總量雖大,人均GDP不高;2、貧富差距過大,導致家庭消費模式兩極化,內需不旺,而內需是拉動一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3、支撐一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基礎是資源,中國的資源需求對外高度依賴。

中國窮人數量過於龐大

2013年,全世界GDP總量超過萬億美元的國家總共16個,美國16.19萬億,全球第一;中國逾9萬億,全球第二,比位居第三的日本5.99萬億高了不少。但按人均GDP來說,美國51248美元,排名第11位;中國6629美元,排名第86位。

如同GDP總量不能證明中國的富強,人均GDP也不能證明大多數中國人達到與之相應的收入水平,因為中國的財富分配過於集中。

今年7月,北京大學社科調查中心發布《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4》,報告指出, 2012年中國家庭凈財產的基尼係數達0.73,頂端1%的家庭佔有全國1/3以上的財產,底端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另一數據也印證了中國財富過於集中這一現實,Wealth X 和UBS《2014年度全球億萬富翁普查》報告公布,中國凈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有152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但現實卻很殘酷:這一端是數量高居全球第二的富翁,另一端卻是2億日均消費不足1美元的窮人,還有日均消費低於2美元的人口4.68億。

消費模式兩極化,內需馬車動力弱

人們被北大報告的基尼係數所震驚,但經濟研究者會關心該報告的另一組分析,即中國家庭消費模式呈兩極化。該報告指出,中國家庭消費模式分為五種類型:貧病型、螞蟻型、蝸牛型、穩妥型和享樂型。從全國分佈來看,家庭消費模式呈兩極化:一方面是不消費、抑制消費的家庭(螞蟻型)或者醫療、教育、住房負擔沉重的家庭(蝸牛型、貧病型)佔大多數。另一方面,有少部分家庭物質生活豐裕(享樂型)。城鄉消費水準差異大,農村貧病型家庭較多,穩妥型和享樂型家庭較少;城鎮貧病型家庭較少,享樂型、穩妥型家庭多於農村。

長期以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依靠外貿、投資與內需這「三駕馬車」。現階段,中國正在失去世界工廠地位,外貿受到嚴重影響,雖然間或「回暖」,但下降卻是長期趨勢;投資有政府投資(含國企)、私人投資與外資三類,政府投資正處於抑制狀態,外商對華投資也在下降。富人利用信用卡、離岸金融中心、境外投資名目轉移資本,個人換匯額度限制名存實亡,資金源源不斷流出,最後迫使中國政府於7月間啟動反洗錢機制。

「三駕馬車」僅剩內需一項。中國消費率偏低是長期存在的問題。根據官方統計,近年來消費只佔中國GDP的48%,不僅遠低於世界平均值即消費佔GDP的比重為80%,也低於中國20年前60%的水平。2013年,國內有研究者提出,中國的消費率被低估,因為不包括居住消費在內,居住消費由租金、房屋維修保養及水電煤氣等支出構成,是筆大數。這說法有道理。但不管居住消費是否包括在消費率中,都難以改變中國家庭消費模式兩極化這一現實,對促進內需並無影響。任何市場如果只依靠官員與富豪支撐,斷難做大。比如中國房地產市場就依靠這兩類人支撐,完全脫離中國人的真實消費能力與需求,最後只能是個超大經濟泡沫。

一個國家的生產與分配有如汽車的前後輪,生產決定供給量,分配決定需求量,供給過大需求過少,就好比一部只有前輪正常運轉的汽車,無法正常行駛。以此類推,社會分配嚴重不公的國家,各種社會矛盾異常尖銳,衝突激烈,就算短期內經濟繁榮,卻難持久。

中國是個資源窮國

在政治上,中國政府堅持聲稱「三個自信」,但對資源匱乏的認識還算比較清醒,了解自己的家底:1、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低,煤炭和水力資源人均擁有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30%。中國當局現在也承認生態危機已成水陸空立體型惡化之勢,比如3.49億畝耕地被嚴重污染,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5(19.4%);水資源問題嚴重,一是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二是污染嚴重。至於空氣污染帶來的災害,據《 2010年全球致病量研究》(2010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中國有120萬人因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幾乎佔全球總數的40%。

中國政府當然也清楚以下事實:中國糧食自給率已跌至86%,成為稻米、小麥和玉米等三大口糧成凈進口;能源及主要礦產大部分依靠進口,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以上(美日對外技術依存度僅為5%)。這種無論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都高度依存國際市場的經濟體非常脆弱,一旦國際政治出現波動,都會影響供給及市場價格。就以號稱「現代經濟血液」的石油為例,中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逼近65%,主要來自中東、拉美、非洲、俄羅斯等地,中東與非洲均屬於政治高度不穩定地區,這意味著中國能源的取得隨時會受其政治局勢影響。近十多年以來,中國將購買股份或買公司自營作為海外戰略投資的重點,目前不少投資因受投資區域政治局勢的影響而泡湯。比如中國在利比亞的投資將近200多億美元,因2011年「阿拉伯之春」泡了湯。中國在蘇丹也有大量投資,因當地政治衝突激烈,只好派出一隻700人的軍隊以保護海外資產安全。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國際秩序這一「公共安全品」是由美國提供,中國及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是「搭便車」的受益者。今後隨著美國對外政策的變化,恐怕中國在保護海外投資安全方面自力更生。

正因為北京很清楚自己這個「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堪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因此才抱怨自己「被第一」。但查究「被第一」的來龍去脈,卻怨不得世行與IMF,因為那大量摻水的統計數據由中國國家統計局提供,人家不能為中國單獨打折計算(參見筆者博文《數據造假惹出的中國「國際抗爭」》)。對中國政府來說,與其埋怨「被第一」,不如改變自家統計數據造假的惡習。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