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多 因缺乏親情

【新唐人2014年9月24日訊】(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中國最近發布的《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透露,中國大陸農村老人自殺問題「已經嚴重到觸目驚心的地步」。很多老人自殺,除了生存艱難、疾病纏身以外,是缺乏親情。

中共官媒人民網9月23日報導,《半月談》雜誌新近發表的《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讓許多人震驚。

在中國大陸,人們只注重「優生」,卻很少考慮怎樣走向生命的終點。例如,在老齡化程度高達28%的江蘇省如東縣,六七十歲的老人,絕大多數還在打零工、做家務。當他們老得不能動的時候,最渴望的是有兒孫在身邊照看。可現實中各種因素,卻讓不少老人不得不住進養老院。

報導說,中國農村的鄉鎮普遍都有敬老院,收養對象主要是五保老人。但不少敬老院並不是老人頤養天年的地方,他們只是在這裏「活著」。

江蘇省東全縣有37家敬老院,目前收養著82名五保老人的「環鎮敬老院」只有7名工作人員。老人們大多在房間里睡覺、看電視,也有老人圍坐在一起打紙牌。但在這家條件還不錯的敬老院里,老人們好像對任何事都不在意,也沒有交流的慾望。這裏沒有親情、沒有友情,甚至沒有任何感情交流。

旅美中國人權活動人士劉青指出,中國大陸農村老年人今天的境況,是因為子女不得不到城市打工,而當地的養老福利設施又遠遠不夠,導致老人晚年生活悲慘。

「農村老年人最重要的問題是,過去那裡是以大家庭為單位的,而子女都照顧和奉養老年人。而如今,大多數農村家庭的強壯年人都出外打工,而他們最多也只能在過年時才能來看望這些被留守的老人,而且只能逗留很短的時間。這樣,家庭里的親情也開始淡漠。而農村的老年人不得不依賴親人的親情和照顧,因為政府對他們的照顧和福利幾乎不存在。因此,中國農村老年人如今的境況日趨悲慘,他們的生活慾望當然也就非常淡薄了。」

人民網的報導說,中國大陸的一些老年公寓明顯比敬老院多了些生機,老人能得到更多關懷和照顧。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是可望而不可即得的。另外還有社會熱心人士辦的托老所。老人隨時可來,隨時可走,但存在能否註冊「轉正」的問題。敬老院太壓抑,老年公寓有點貴,介於兩者之間的托老所似乎更適合農村老人。

中共官媒《中國青年報》今年7月30日發表了《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項目主持人劉燕舞6年走訪湖北、山東、江蘇、山西、河南、貴州等11個省份的40多個村莊。調查報告揭示,中國農村老人的自殺現象「已經嚴重到觸目驚心的地步」。從1990年開始,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大幅上升,並保持在高位。

報導說,中共官方透露,截至去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億,佔總人口的14.9%。高於10%的聯合國傳統老齡社會標準。未來20年中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80歲以上高齡老人以每年100萬人的速度遞增,去年已達到2300萬人。而且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從2012年的3600萬人增長到2013年的3750萬人。

旅美學者謝選俊指出,中國農村老年人面臨的空巢現象已經多年,但一直沒受到關注。

「中國過去因為是農業社會,社會都是以大家庭為單位,一家人都生活在一起,年輕的照顧老年人。而現在中國日趨變成一個工商業社會,人口流動性變得越來越高,因此大家庭很難維持,因為很不方便。此外,中國社會的橫向聯繫不夠強,不像在西方,有很多社會團體、俱樂部之類的,因此西方人的橫向聯繫相對較強。中國的空巢問題出現已有一段時間了,其原因除了人口流動開始趨高以外,還有中國的人口控制政策。成千上萬的農村青壯年人到城市打工去以後,就沒有人留在老人身邊照顧他們了。這個問題如果不儘快得到政府的重視的話,其帶來的社會隱患將會越來越嚴重。」

而據劉燕舞介紹,在農村自殺的老年人中,有六成多集中在70歲以上年齡段。農村老人自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難,其次是疾病痛苦,兩者合計占直接死因的60%,之後是情感問題。他認為,減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要解決不餓死,不病死,不寂寞死。但這個國家推行的新農保每月只有55元。他建議,建立一種「新集體主義」,通過半市場化、半國家化的居家養老,來緩解當前農村的養老和醫療矛盾。但要治本,還是要給農村和鄉土文化存在的合法性。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