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西方人為何偏愛中國明朝?

【新唐人2014年9月13日訊】英國兩個國家級博物館近日都在舉辦以中國明代為主題的藝術展覽。英國知名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11日在《衛報》發表評論,探究西方人迷戀明朝的原因,也指出其背後隱藏的對中國藝術的偏見。

據BBC報導,瓊斯指出,西方對明朝的興趣由來已久,至今依然。「明」這個字會讓人聯想到「珍貴、脆弱而美麗的東西」。他的爺爺、奶奶就曾用假的「明代花瓶」裝飾房間。

今年秋季,英國有兩個重量級的明代主題展覽。「明朝:黃金帝國」已經在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展出。下週,「明:盛世皇朝50年」展覽將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辦。大英博物館還拿出一個明代花瓶,在英國各地博物館巡展,讓各地英國人有機會一飽眼福。

瓊斯問道:「為什麼在漫長而燦爛的中國歷史中,我們偏偏對這一個時期這樣鍾情?這種對明朝的狂熱會不會讓我們忽視中國古代其他藝術的智慧、雄心和獨創性?」

明朝是黃金時代?

瓊斯在文中說,「明」在西方已經成為一個認同率很高的品牌,成為中華文明黃金時代的一個縮寫。

他寫道,博物館都知道,要推銷歷史,就要挑一個名字「性感」的時代。一個題目叫「宋」或「唐」的展覽不可能像「明」那麼風靡,儘管其藝術都遠比明代富有創造性。

瓊斯說:「明朝不是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而是一個中國「錯失時機」,由「孱弱卻又暴虐的君主」統治的時代,「夾在兩個外國統治時期之間」。明朝是古代中國逐漸陷入衰弱和落後的開端。

瓊斯認為,中國真正的黃金時代遠遠早於明朝,而是與古希臘、羅馬帝國、歐洲「黑暗時代」和中世紀同時的更遙遠的古代。他歷數了春秋時代的孔子學說、與羅馬帝國同時代的強大的秦、漢帝國,以及文化繁榮的唐代和宋代。

他寫道:「在羅馬帝國崩潰,歐洲陷入貧窮和野蠻的時候,中國卻變得越來越文明。」唐、宋文化很燦爛,西方卻對其藝術獨創性視而不見。

明代花瓶的魅力

BBC報導,這件明朝宣德年間製造的青花纏枝蓮紋扁瓶正在英國各地巡迴展出。明朝怎麼在西方熱起來的呢?瓊斯在文中說,在明朝,中國和歐洲「互相發現了對方」。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發現了從歐洲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的航線。到1577年,葡萄牙人已經在澳門立足。荷蘭東印度公司也緊隨其後,來到遠東。1604年,荷蘭人俘獲了兩艘載有20萬件中國瓷器的葡萄牙商船,然後,這些瓷器在歐洲拍賣。

從此以後,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大量進口中國瓷器。從十七世紀荷蘭畫作中可以看出,中國瓷器當時已成為荷蘭人的日常用品。對明代花瓶的尊崇就從那時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

尊崇背後失真相

但是,瓊斯說:「在西方對明代瓷器的尊崇背後,隱藏著一個傲慢的謊言。」

他在文中說,西方人認為西方藝術代表著一種更有雄心、更理性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他們傾向於認為,西方繪畫是思想的結晶,而中國瓷器不過是裝飾品。

但瓊斯指出,中國古代藝術絕不只是裝飾性的。「宋朝的畫家就以一種尖銳、不可思議的自然主義風格來描繪大自然。」

「在歐洲深陷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中國藝術家不僅以敏感的筆觸來描繪山水,還開始把藝術看作是一種表達思想和修身養性的活動。學者甚至皇帝都在絲綢上作畫,用毛筆表達感情。」「遠在歐洲人萌生類似想法之前,中國的畫家們就已因其善於表達、富有個性的風格而受到稱讚。」

瓊斯最後說,「很多文藝復興時期甚至現代藝術的關鍵思想(例如:自然主義,藝術家享有的崇高地位,以及將藝術看作自我表達的方式),中國在很久以前就已經發明了。」

「這是一個可以改寫藝術史的真相。但是,儘管我們用那麼多明代花瓶裝飾我們的壁爐台,但我們卻看不到這個真相。」

--轉自《大紀元電子報》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