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08月31日訊】社區廣角鏡(360)台灣早期的小吃攤,「擔頭仔」,從一根扁擔挑著走,到推著單輪車,這些充滿古早人情味的飲食文化,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漸漸消失。高雄有位古物收藏家朱南山,收藏了50年代常見的小吃攤,讓民眾重溫兒時記憶。
飾演賣豆花民眾:「清涼一下,炙熱太陽,吃一碗豆花。」
收藏家朱南山:「豆花翻倒了,一碗兩角半,我們一起來唱好不好?」
朗朗上口的早期童謠,古色古香的豆花攤,還有這個香腸攤,攤位上頭還可以玩骰子,一旁還有戳戳樂,甚至是打彈珠檯,這些都是50年代廟口常見的小吃攤,勾起許多民眾兒時的回憶。
民眾郭先生:「那個芋頭冰,還有那個玩彈珠的,之前的小朋友小時候都有玩過。」
特別的還有這臺賣青草茶的推車,彰化市市長特別飾演賣青草茶的老闆,分享夏日清涼青草茶。
彰化市市長邱建富:「小孩喝了很好養,大人喝了吃到一百二。」
原來,這些都是這位六十幾歲的古物收藏家,朱南山的收藏,他應彰化市公所邀請在古月民俗館舉辦展覽,朱南山說,這些收藏的行業幾乎他都做過,現場還特別示範了獨門的剝茶葉蛋技術。
收藏家朱南山:「要看要鼓掌,功夫才會出來,來從這裡握著,殼在這裡。」
小朋友體驗早期吃麵景象,他們發現,不管是早期的綿綿冰桶,或洗碗的水桶上頭,都有一片木頭,到底是用來做甚麼的呢?
收藏家朱南山:「這樣水才不會潑灑出去,若沒有這塊板子水會潑灑出去,一桶水剩半桶,就沒辦法洗(碗)了。」
不管是賣包子或是賣冰淇淋,三十多種古早味台灣擔頭仔,難得的展覽,讓民眾體驗古早的飲食文化。
新唐人亞太電視葉錫鴻台灣彰化報導
本文網址: https://www.ntdtv.com/b5/2014/08/31/a113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