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續建 台灣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新唐人2014年4月19日訊】核四,可以說是,台灣史上最曲折離奇的公共工程。到底是該停建?還是續建?當福島核災仍歷歷在目時,台灣人民的安全,能不能用公投來解決?經濟部官員說,如果沒核四,其他核電廠就要延役。如果我們不要核四,台灣是不是真的就會出現所謂的電力缺口?除了核四,我們還能有什麼選項?一連串的問題,接下來的新聞專題,繼續帶您深入了解 。

利用中子來撞擊鈾的原子核,以控制棒調節鈾燃料分裂的連鎖反應,當鈾原子核分裂時,會放出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可以使液態水轉換成水蒸氣,再由水蒸氣推動發電機,產生電,這,就是被稱為最有競爭力的核能發電。

不過,這個一度被認為是最清潔,承載台灣19﹪電力的核能發電,在經過日本福島核災之後,成了一座又一座令人害怕的核電巨獸。

反核,成了現在最熱門的關鍵字。

前民進黨主席 蔡英文:「核能對台灣的風險太高,真的太高你說全球最危險的幾個發電廠裡面台灣就佔了四個,四個是全部。」

四個核電廠,就有三個在新北市,人口稠密的北台灣,一旦發生核災,將有超過800 萬人需疏散或撤離;日本殷鑑在前,讓紛擾台灣20餘年的核四爭議再起。

核四續建,台灣將面臨可怕核災的安全風險。而核四停建,台灣又需付出哪些代價?

按照台電的說法,核一、二、三廠在2025年完成除役,備用容量率將降到2.9%。備容率太低,只要機組故障,就可能缺電。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崔愫欣:「問題是我們電力現在是過剩的,我們備用容量率20%以上,所以其實我們講極端點,現在核一二三馬上停掉,台灣也不缺電,核四沒有啟用不算在內,所以台灣當下不缺電,所以政府講的缺電是未來五年十年,它覺得當我們電力需求增長的時候,沒有新的電廠開發的話,補上這個缺口,所以我們現在質疑的是,當我們現在電力都已經過剩的情況之下,未來我們電力為什麼還需要成長到這麼高,這個成長是個假需求。」

反核路已經走了20年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直指問題核心,點出根本的重點在於:台灣為什麼需要那麼多電?

是的,產業結構的擘化,牽動電力需求,但綠盟專家強調,是政府不願花錢在發展再生能源上,卻讓核四投資總額不斷往上追加,到現在的2,736億元。

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理事長 賴偉傑:「很多國家像德國像丹麥,他們現在做到用電,沒有增長但是他們的經濟還是可以持續增長而且它們的生活品質,顯然要比我們要好的太多。台灣應該完全 去思考有沒有另一條路可走,就是說我們這個用電不要增長那我們重新做產業結構的調整,讓台灣往一個低碳而且是非核,而且是一個相對來講比較公平的經濟發展 的方式去走。」

如果核四真的運轉,40年後,預計產生24萬桶低階核廢料、2,430噸核燃料棒等高階核廢料。目前,全球根本沒有永久處置成功的案例。

致力於打造非核家園,綠盟專家認為,改變能源政策,台灣不是辦不到。

民進黨前主席 蔡英文:「如果你不把這個結構調整,你每天只是說今天汽油增加多少錢我就直接轉嫁給消費者那個不是一個,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有的電力政策。」

核四,從一九九七年向原委會申請建設執照以來,一座電廠,兩次停工,三位總統,四次追加預算,歷經十二位行政院長,十六年的歲月,投入近三千億資金。

如今核四爭議,考驗的不只是台灣人民如何自覺面對風險,更考驗政府有沒有智慧藉此看見改變台灣產業與電力結構的機會。

採訪撰稿:張芝瑄 余翌凡
攝影後製:陳輝堯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