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最頭疼的事

【新唐人2014年4月11日訊】 (新唐人記者唐迪綜合報導)4月10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在海南省博鰲開幕舉行開幕式,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主旨演講,表明了中共當局當前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採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的態度。有輿論認為,李克強的這番表態的背後,是2008年中共當局台4萬億人民幣的刺激計劃後帶來的嚴重後遺症的陰影至今仍籠罩著中國經濟。也有經濟學家分析稱,四萬億的教訓不在於是否推出刺激政策,而在於執行過程中忽視了中國經濟固有的結構性弊端。

據大陸媒體報導,李克強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演講時聲稱,把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是當前中國經濟宏觀調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長期政策取向,(中共)政府將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採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出現時,中共決策層出台了4萬億人民幣的刺激計劃。這是一筆空前的巨款,相當于中共中央2007年全年財政收入的80%。同時是當年美國1680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的3.5倍。

然而,這筆巨款發揮的「經濟刺激」效果,在幫助中國經濟暫時躲過「硬著陸」危機的同時,也導致了房地產泡沫積聚、地方政府債務及連帶的銀行壞帳風險加大以及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嚴重後遺症。

知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曾痛批四萬億刺激計劃,雖然達到了刺激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目的,但是帶來的問題也很嚴重,一味的供給主義與貨幣政策嚴重扭曲了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造成了高污染、高耗能、以及產業過剩等弊端。而這些弊端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滲入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最深處,導致中國經濟直到今日仍必須投入很大精力來扭轉其帶來的結構性破壞。

經濟學家:反思「四萬億」後遺症的根本癥結

隨著近期新一屆執政者對宏觀經濟政策出現調整,穩增長力度不斷加大,市場對中國是否會出現新一輪四萬億的擔憂再次涌現。一時間很多人幾乎是談「刺激」而色變。

日前,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在博鰲論壇上發言說,「現在我們更多的想辦法是要把當初4萬億造成長期的結構性破壞想辦法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盡量給他扭轉一些,到底最後是不是能夠軟著陸,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知道」。

那麼,4萬億刺激計劃後遺症的根本癥結究竟在哪裡呢?現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2013年8月20日曾在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上發表博文,探討了這個問題。

沈建光在博文中表示,要搞清楚4萬億刺激計劃後遺症的根本癥結所在,首先明確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四萬億廣受詬病到底是反周期宏觀政策的邏輯錯誤,還是經濟體系本身存在的缺陷或政策執行機制中存在某種弊端?因為這二者本質不同,其應對方式也大相徑庭。

沈建光認為,四萬億的教訓不在於是否推出刺激政策,而在於如何執行過程中忽視了中國經濟固有的結構性弊端。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地方政府財政行為缺乏約束機制。一方面,地方政府一旦獲得支持,便 「不花白不花」,致使號稱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最終超過10萬億;另一方面,「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考核體系導致地方官員為追求一時的高GDP,不顧一切上項目,全然忽略了對項目的盈利性與風險性的考慮。

第二,金融體系缺乏自主權。在中共當局給予的支持實體項目壓力下,中國銀行業在經濟下滑階段、缺少優質項目之時,取代大量財政功能「天量放貸」,結果是2010年10.7萬億的地方政府負債中,有80%來自銀行貸款。

第三,缺乏必要的市場退出機制以及國有企業存在隱形的政府擔保,也是銀行忽視風險管理以及日後產能過剩企業能夠大量存在的關鍵。實際上,當前大部分產能過剩企業都以國有企業為主,至今沒有一例兼並重組案例,更無法談及破產機制。

第四,產業政策存在大量弊端,導致產能過剩等諸多後遺症爆發。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