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月中旬,上海社科院發表了一個藍皮書,題目是「國際城市發展報告》,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兩點內容是:在40個國際城市排名中,北京的社會升級指標位居第2,其公平指數在所有國際城市中最高。主要緣於較低的基尼係數以及城市准入門檻的優異表現,表明其具有「包容性城市」特質。北京的生態問題成為城市升級的最大短板,生態指數居倒數第2,污染指數接近極值,已接近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程度。
這是一份科學報告,有很多術語我承認看不懂,比如北京的「公平指數」在所有的國際城市中最高,解釋是:「主要緣於較低的基尼係數以及城市准入門檻的優異表現,表明其具有「包容性城市」特質。」——這句話裡有三個關鍵詞組:「較低的基尼係數」、「城市准入門檻的優異表現」、「具有『包容性城市』特質」。也就是說,北京是40個國際城市中貧富差別最小、最好客,因而最有「包容性」的城市。我想,無論學者們如何解釋他們理論模型之科學性,大概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不會承認。這種有辱我們常識和智商的問題恕我不予討論。
這份報告真正引起社會關注的是它最後一句話;「污染指數接近極值,已接近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程度。」這句話使這個報告一舉爆紅,大陸各網站紛紛轉載,但第二天,多家官方媒體及大型門戶網站如中國廣播網、騰迅、網易等便迅速刪除,捎帶著把貧富差別最小、最好客等好話也連累了。
記者去採訪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也就是藍皮書主編屠啟宇先生,請他加以解釋。這很叫人為難,剛剛發表的報告,又不能收回,祗能婉轉地表示,所謂「北京污染接近不適合人類居住程度」是基於更高標準的評價。屠先生還說,「宜居與否涉及到主、客觀評價,在國際上尚沒有關於城市宜居界定的權威標準。這是專家基於數據,與國際先進城市平均值對比後,對40個樣本城市分別得出的綜合評價。」我理解這一番話的意思是:是不是適合人類居住,有主觀和客觀兩套標準,他主編的這個報告是客觀的,同時也是不權威的。我很佩服現在的專家學者,也很佩服這種模棱兩可的解釋。用大白話講,就是:適合不適合人類居住,那要看你自己的感覺,至於我這個報告嘛,不過是理想境界,說說而已。這就令人費解了:不是基於40個城市的比較嗎,怎麼記者一問,就成了「基於更高的標準」?
這個報告還有挑戰我們的邏輯問題:一方面說北京污染「接近極值,已接近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程度」,同時又說,北京的社會公平指數最高,遠遠超過了倫敦、紐約、東京、巴黎。這可就叫人納悶了:一個極度污染,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同時又是社會最公平的城市,這又該作何解釋?也許,這說的是「在霧霾面前人人平等」吧?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應該感謝上海社科院說了句真話。
更有意思的是北京網民對上海和上海社科院群起而攻:「黃浦江裡的豬撈乾淨了嗎?」「五十步笑一百步。」「自己屁股還沒搽乾淨吧?」「上海社科院是不是在外國,還嘲笑北京,上海再下去又有何分別?」「過幾天北京社科院估計也會發表報告:上海污染嚴重不宜居住了。」「請北漂們都去上海吧。謝謝上海社科院。」看了這些跟帖,真叫人無話可說了。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