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2013,一個新聞學子的困惑與出走

【新唐人2014年2月17日訊】中國大陸2013年畢業的研究生李曉講述:自己憑藉985名校光環和「三腳貓」的文字功底,順利進入一家省級電視台實習,在實習期間看到該電視台的種種黑幕布,不願同流合污,三個月實習結束,如願轉正後,毅然選擇了離開的經過。以下是李曉在網絡上發表的文章全文:

2013年,我研究生畢業。

憑藉985名校光環和「三腳貓」的文字功底,順利進入一家省級電視台實習。

進媒體不易,進「根紅苗正」的媒體更難。在史上「最難畢業季」的2013年,就我而言,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很好的選擇。看著多數同學走馬燈似的參加招聘會,與眾多牛校的碩士、博士和海歸一輪輪PK,寒意陣陣,背脊骨發涼。經濟形勢不夠明朗,大部分企業的校園宣講更多地是走走過場,縮招的現實讓698萬的應屆畢業生不敢「挑肥揀瘦」,當然,有爹可「拼」的人除外。

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俗子,從並不發達的三線城市出來,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多年努力,拿到碩士學位,進入心儀的媒體行業,知足吧,更何況人外有人,比你牛的絕不是九牛一毛。朋友們也為之欣喜,「你進了一個「在省內有話語權」的單位。」這個時候,「新聞理想」四個字你都不敢大大方方地說出來。

然而,這一切,只是看上去很美。

你會感覺到這裏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很有「來頭」,都得罪不起,「他爸來自省委,她媽好像是局長,她是誰打了招呼進來的,他就是來混口飯吃…….」拿在此工作多年的師姐的話說,「即便是清潔工阿姨都不敢隨便開除」。於是,工作能力只是一個附屬品,完成自己該完成的事,為稻粱謀就好。「發展空間,培訓機會、提職升級」這些不是跟你絕緣,就是你還沒有夢醒。

這裏年輕人多,青春氣息逼人,你原本以為這會激發你的創造力,保持衝勁和朝氣,然而,他們卻打扮時髦,光彩照人,甚至開著奧迪、背著GUCCI走基層,主題是農民群眾生活如何得到改善。嗨,這有什麼奇怪的,LV都只是入門的包,比你早來一星期的實習生不正提著嗎。師姐的提醒是善意的,管他們的包有多貴,她們的高跟鞋有多高,他們和我不同,不靠這點錢吃飯。

有次和一位名製片人在樓道碰到,在學校時就仰慕已久,正準備上前討教,聽到其在拿著電話嚷嚷,「項目」、「錢」、「喝酒」是關鍵詞。想想也對,在市場化大潮席捲而來的當下,有多少人會再花心思研讀「作品」呢,「產品」、「效益」才是左右節目的準繩,冷板凳一坐十年的時光一去不返,早前的創業精神也消失殆盡,哪怕曾經思想深刻,眼光犀利。

互聯網和手機掀起了新的媒體革命,且來勢洶洶,有大局觀的傳統媒體人早已冷暖自知,「報業寒冬」、「電視衰落」的口號也不免充斥耳聞。而在這裏,大家卻絲毫不為所動,傳播觀念和新聞報導手法之陳舊,讓人驚嘆,也讓人遺憾。在多數人看來,傳媒發展走向、產業生態布局,這些宏大得不著邊際的話題和記者們又有什麼關係,那該是台長、總監的事,有個工作,混口飯吃,這樣的想法在此得到了高度一致。

而在實習期間,自然災害報導、日常民生新聞、黨政重大議題、深度調查跟蹤……大多數新聞題材我都都一一接觸,犯過錯,有稿子

被斃,也有人給過你車馬費,也有報導被區縣公關拿下;有在暴雨地區衝鋒陷陣,也玩起了偷拍暗訪,有跟黑社會打過交道,也跟省級領導碰個照面,這些在教科書上的案例活生生地成了現實,都處變不驚,接受,消化。痛並快樂著。

三個月實習結束,如願轉正,拿到「台聘」資格的我沒做太多思考,毅然選擇了離開。其實,在當下的中國做新聞應該是很幸福的,面對深刻的社會轉型,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經歷著西方數百年的行進歷程,記者雖早已不是什麼「無冕之王」,但也伴隨著時代的陣痛感知著其中的人生況味,對很多人而言,這不可謂不是一種豐富和開闊。「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座右銘仍然留存在很多記者的心中,如果他們能將新聞視作自己的事業,並保持對它的熱愛和理想主義的情懷。

記得李安有一句話,純真的喪失難以避免,但不要喪失對純真的懷念。我們都只是這個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在父輩的叮嚀中實事求是地謀生,安分地做人。我們也只是在力所能及的環境中想做的更出類拔萃一些,想更幸福,哪怕只是一點點,而不管幸福離我們有多遠,希冀赤子之心永存。

現在的我,在一家國企做宣傳工作,朝九晚五,許多人都叫我小李,小李生於1988年。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