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02月15日訊】近幾個月內,中國信託業連續發生風險事件,引起投資者和媒體對一些信託產品的高度關注。大陸經濟學家指出,目前地方政府債務水平非常高,導致違約風險很大。
《上海證券報》報導,一個吉林信託礦產項目,在上週五(7號)到期的時候未能兌付。
這個產品從「中國建設銀行」的客戶那裏籌集2億8900萬。它是由吉林省信託公司建立,為一家煤礦公司——「山西聯盛能源公司」募集資金。產品第四期是在2月7號到期,但是「中國建設銀行」轉發吉林信託公司的一個公告說,「我們目前不能確定甚麼時候聯盛基金將被償還。」而前面三期產品同樣逾期未還。第五期和第六期產品將在這兩個月內到期。
中國市場上個月已經處於違約邊緣,當時「中誠信託公司」建立的「誠至金開1號」投資產品警告投資者,它可能無法在一月份到期的時候按時償還。這個產品也是為一家山西煤礦公司募集資金。
但是最後,中誠信託的產品投資人拿回了他們的本金,因為一位不具名投資者介入收購了抵押資產。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說,不能排除這一次當局又將推出一個不透明的解決方案。吉林信託告訴投資者,公司在重組,以試圖償還債務。
面對一次次瀕臨發生的信託違約,中共政府屢屢給予救助。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馮興元表示,當局主要是出於維穩考慮。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馮興元:「在中國是這樣的,如果信託出問題了,客戶可能還去找銀行,如果客戶比較多的話,同時也找政府,所以政府出面,然後銀行有時候會揹黑鍋。要不然很難把錢要回來。在中國的情況下,經常是通過造成一個社會問題,就是社會穩定的問題,給政府施加這樣的壓力,然後通過政府向銀行施加壓力,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馮興元表示,現在對於共產黨來說,維穩是最重要的,金融方面不能出大事情。如果大家都到銀行門口去鬧事,那局勢就會比較緊張。
馮興元估算,截至2012年底,地方政府加上中央政府負債率,大概是GDP的90-100%,企業的負債率大概也是100%,這兩者加起來就是200-210%,顯示中國的企業加政府負債率非常高。也代表著,投資產品違約風險很高。
上個月神秘第三方的救助,避免了中國近十年來最大的信託違約。但是《華爾街日報》援引「法國興業銀行」中國經濟學家姚偉的批評報導說,從宏觀經濟角度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結果。「如果金融市場甚至都不允許違約,怎麼能有真正的市場利率?」
美國《彭博社》上個月也評論說,救助這個國家最大的信託違約,可能加強投資人的信念,就是這些產品具有隱性擔保,以及政府支持這樣高風險的產品,從而煽動他們對於這個1萬6700億美元規模的信託市場的更大胃口。專家指出,救助帶來市場的短暫舒緩,但是是以醞釀長期危機為代價。
馮興元:「救助的話會出現一個道德風險。既然我一出事情政府就能救援,那我就不怕了。反正你有兜底。我就繼續借錢、繼續違約。它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那麼地方政府債務水平會繼續上去,然後債務危機同時可能會傳導到金融部門。金融危機這兩種可能性都會越來越大。」
馮興元認為,當違約發生,正確的做法不是由政府來填補虧空,也不是讓投資人獨自承擔虧損,而是應該依循法律程序,向責任單位索賠。信託機構、發行產品的銀行、擔保人和隱性擔保人,加起來是一個責任體。馮興元認為,中國目前的體制本身就有問題,沒有透明度,沒有追溯的程序。政府需要發展這一塊,而不能單純懲罰投資人。
《彭博社》報導,標普信貸分析師廖強在報告中寫道,「隨著經濟放緩,我們相信更多(中國的)信託產品今年可能出現緊張。」「跟理財產品和信託貸款資產相關的風險,還沒有得到緩解。」
採訪編輯/秦雪 後製/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