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1月30日訊】近幾年來,人們一直在質疑中國的經濟貿易統計數據不可信。最近兩份國際排行榜,榜首都是中國,一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另一張是貿易榜,有人認為,中國的數據是不可信、不準確的。
BBC發表文章稱,所謂中國第一似乎無人驚訝,褒貶評議也無甚新意。有人說,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國基本上可算作舊聞,有人認為中國的數據不可信、不準確,也有不少人手指點著「人均」、「價值鏈」、「結構」、「資源和環境」,還有人提醒說別忘了中國人口也是世界第一。那麼,哪幾張榜對中國最重要?
透明度
報導引述牛津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拉那·密特(Rana Mitter)教授回答說,一國政府應該追求的是在國際透明度評比中奪冠。
他說,透明度和市場信心、市場運作健康程度成正比關係,經濟生活中的每一分子依據獲得的信息做出決定,而信息是否全面,有賴政府和企業的透明度。不過,對中國民眾來說,GDP之類的經濟排行榜可能更具體、更「實惠」。
杜倫大學教授金融的張志超博士表示,從國家角度看,最值得重視的有兩個「榜」,一是製造業,一個是教育。
與貿易相關的「儲蓄率榜」,中國也在榜首,張志超解釋說, 懂行的人知道,儲蓄率應該適中,太高了消費不足,太低了則有隱患。
寧波諾丁漢大學商學院外教邁克·傑拉奇認爲,中國的高儲蓄率數據掩蓋了一個現實,即消費者個人積蓄不多、中產階層擴大消費的潛力有限。企望中國富裕起來的城鄉消費者搶購歐美產品是基於誤讀的盲目樂觀,因為農村收入增加后受益的商家更可能是本土企業,城市中產階層擴大的消費流向有可能是醫療和養老保險等服務供應商。
報導說,「教育榜」是最近國際媒體熱議話題之一。2013年「比薩」(PISA)考試成績排名揭曉,中國的上海名列榜首,外界有人「震驚」,有人不屑,有人指出分數只說明考者善考而並不反映真正教育質量,也有人對教育質量如何評判再思考。
中國教育專家和關注這些事物的家長們爭論、評議的更多是學生負擔、教學方式和教育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比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某個美國華人網站一則評論貼發出的聲音或許值得留意,大意是,中國許多學生靠死記硬背考高分容易,但將來進入高端行業后便會發現因為中式教育造成的知識結構、心理素質和人際交流能力等方面或多或少的缺陷,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致命影響。
中國在經濟領域不少國際排行榜上高踞榜首的代價,也有相應的排行榜,比如排污最多的國家。
曾在1970年代去中國學漢語的英國漢學專家弗朗西斯·伍德(Frances Wood)認為環境污染和貧富分化這兩張排行榜對中國十分重要。
她通過電郵對BBC中文網表示,看來中國的經濟騰飛確實是以環境為代價實現的。「我覺得,這方面的代價還包括有毒食品、水源污染和昭然若揭、恐怖的空氣污染。」
伍德女士最近到重慶、成都、蘭州、山丹和敦煌走了一圈。她的感覺是,一方面鼓勵人們擁有「錯誤的抱負」,鼓勵人們追求財富的同時,另一方面對貧窮地區的投資卻很少;她還說,像她這樣40年前就開始了解中國的外國訪客留下了極其惡劣的印象。
她寫道,為了全體國民的健康,必須儘快解決環境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