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1月21日訊】(新唐人記者凱欣綜合報導)2013年,外界就預測中國經濟會全面走向崩潰。進入2014年,國際輿論再次展開了相關話題的討論。英國媒體發表評論文章說,2014中國經濟將現重大變局。
香港《前哨》去年8月號報導稱,中共的崩潰過程將分三階段。從2013年至2014年經濟崩潰無疑已在發生,只差是否斷崖式下墜而已。來年將會有更多經濟板塊自上而下大面積崩盤,政府只會更捉襟見肘,江郎才盡。
英國《經融時報》近日發表了「我為何不看好今年中國經濟?」一文說,2014年中國經濟與往年有什麼不同?最核心的一點是,2014年將是中國經濟舊運行邏輯破裂、新模式將立未立的轉折性年代。需要觀察的不僅是經濟增速的可能下滑,更加重要的是舊模式的破裂方式,以及在這一重大變局過程之中,當局與民間的應對。這一重大變故導致前所未有的動蕩。
文章分析,中國經濟既有模式的不可維持性已經逐漸明朗,不明朗的是這種模式如何轉向一種可維持的新模式,對此,樂觀的評論者寄厚望于中共當局的改革意志。然而,很明確的經濟態勢是,中國經濟仍舊在舊模式上狂奔,並且正在日益接近其破裂點。
舊模式集中體現在中國經濟的債務格局。文章指出,首先,地方政府債務所對應建設的「優良資產」並不能夠帶來合格的現金流。高速公路、地鐵、城市基礎設施等設施設備,從服務社會的角度可以被視為優良資產;但從投資回報率的角度,它們屬於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服務。它們既不能在日常情況下帶來足夠覆蓋項目還本付息的現金流,也不能在危機時刻以高於建設成本的價格出售給民間。這表示,當局借債向社會提供高出目前經濟發展水平所能夠承擔的公共服務,因而不具備自我清償能力。
其次,雖然中國家庭與政府負債率與發達經濟體相比較不算高,企業負債率卻居於全球主要經濟體最高比例之列,而這正是中國舊經濟模式的不可維持性的關鍵體現。
第三,比債務數字更加重要的是債務所揭示的經濟關係。如果一個投資項目具有合格的投資回報率,投資是自我清償的,經過一個周期,債務會清零;如果一個項目不具備合格的投資回報率,但由於某種體制性因素難以退出,其生存就會要求源源不斷地融資支持,在實體層面出現所謂的殭屍企業與過剩產能,在金融層面出現債務比例的不斷上升。這正是在中國發生的故事。
文章認為,在中國企業負債率的持續、快速上升的背後,反映的是社會資源不斷流入無效投資項目,這不僅表示中國經濟體創造有效投資機會能力的下滑,也反映中國經濟體制擠出無效產能能力的下滑。這一無效體制製造了對資金需求的黑洞,利率的上升並不能阻止這種黑洞般的需求,反而壓縮了民間項目的融資空間。其結果是,中國經濟的過剩產能率超過33%,企業債務佔GDP比例超過125%,聯袂而行並不斷創出新高。
文章說,中國PPI(生產物價)指數連續22個月為負,體現出明確的通貨緊縮特徵,推高了經濟的實際利率水平。另一方面,當局控制社會融資總量的政策並沒有能力識別這些高成本的融資資源被配置給哪些微觀經濟個體;反而,由於體制性的因素,在影子銀行等監管套利創新的幫助之下,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往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企業、過剩行業殭屍企業。更加嚴重的是,債務鏈條的「共榮共損」導致經濟主體各方都積極維護影子銀行業務的剛性兌付,將高風險債務按照無風險產品出售給儲蓄者,並迫使中共中央政府為之提供賣出期權保險。
文章還說,這一模式貫穿中國經濟過去20年歷史,而它之所以在2014年無法維持,是由於經濟與金融兩方面的因素。
就經濟因素而言,2014年全球經濟難言繁榮,致使2014年中國出口增速將繼續維持在個位數水平,難以帶給中國經濟急需的提振;就金融因素而言,利潤降低、利率上升、通貨緊縮三種壓力之下,影子銀行剛性兌付將在2014年破局,也就必然推動剛性兌付的破局。
因此,文章認為,當風暴來臨之後,中國企業的負債率太高、盈利能力與債務相比太差、資金使用效率太低、風險團塊性太高,很難想象,債務鏈條的破裂不會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