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記者: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陳光標

【新唐人2014年1月8日訊】編者按:陳光標,這位常被與「作秀」一詞聯繫在一起的所謂「中國首善」,隨著其近日在美國紐約上演的又一場「慈善鬧劇」,再次被推到了輿論風口。其帶來的兩位「天安門自焚偽案當事人」--郝惠君、陳果母女倆,再次把全世界的眼光引到中共一手製造的2001年「天安門自焚偽案」上,而最終結果,也許並不為中共所待見,因為這一世紀偽案已被海外媒體揭露的體無完膚。

雖然陳光標此波高調輿論造勢所掀起的要購買《紐約時報》鬧劇,其背後的真實目的揭曉,但陳光標這個與中共有千絲萬縷聯繫的所謂「慈善家」背後,到底還有什麼故事?為什麼剛剛離世的另一位慈善家邵逸夫,贏得萬人尊重,而陳光標卻滿是爭議?

2011年,《中國經營報》曾質疑「首善」陳光標,刊發《中國「首善」陳光標之謎》,剖析其高調慈善背後的玄機。如今雖過去兩年多,爭議仍在。其中的諸多內幕,近日再被該報主任編輯李賓整理成文,並在《網易 UGC精選》進行連載。其中李賓的一句話,引人深思:「一個人做慈善這麼高尚的事情卻讓別人反感至此,也真是一樁天下奇聞了。」文中披露的一些片段,或許能幫助我們了解一個更真實的陳光標。

以下內容節選自李賓文章:

我們為什麼質疑陳光標的高調慈善?

陳光標還是會隔一段時間就製造點響動,似乎想提示人們他仍是那個曾經的「首善」,最近的一個舉動應該是10月30日,宣布進軍光伏太陽能產業,他還自己宣稱:「光伏產品馬上要在青海、西藏等地進行發電使用。」好像絲毫不顧及去年以來光伏行業已經萎靡不振、哀鴻遍野,連無錫尚德都要破產重組的現狀。而在此之前,他推出過涼茶,還賣過罐裝空氣,前不久在電視上還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暖茶廣告。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折騰」勁兒。

但我對他這些舉動仍然非常懷疑。他跨界經營如此快速,但人們能看到的似乎只有那些刊發出來的媒體報道,而鮮有後續經營的消息。不久前就有他的涼茶經銷商向我反應,陳光標的涼茶銷量很差,而由於長期拖欠他們貨款,他們正準備起訴。

這和他前幾年主攻的高調「慈善」似乎異曲同工,人們通過網路、電視、報紙雜誌,看到了他的捐贈宣言和擺好的錢牆,卻不知道他最終到底捐了沒有、捐了多少,還有更重要的,他哪來的錢?他喜歡製造話題、被媒體報道,喜歡鏡頭對著自己,為此他可謂煞費苦心、想盡「辦法」,他的所謂慈善夾雜了太多的複雜動機,讓人難以捉摸。當然他商業上的行為只要不違法,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無可厚非,這和他曾經熱衷的高調慈善不同,如果慈善造假,遭受損害的將是正在起步的中國慈善業的健康和機體。

我所在的《中國經營報》曾經在2011年質疑過他的高調慈善,那曾是當年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加之後來發生的郭美美事件,整個中國慈善業從個人慈善到組織慈善都經歷了激烈的討論和反思。而由於當時受到外部的壓力,這一事件被有意大事化小,我們很多後續的調查沒有呈現出來,這讓我感到十分遺憾。如今,事件已經過去兩年,我作為主要的經歷者,希望能夠把背後的真實故事記錄下來,作為慈善業和新聞業的記憶留存。

應該是在2011年年初,報社通過和新浪合作,給編輯記者的微博加了V,希望大家多寫。當年我已經轉做編輯,負責微博的同事和領導經常在每個發版緊張的周五交代我,可以在自己微博上宣傳一下我報即將上市的報道,讓我們的報道為更多人所知曉。但我仍然是有一搭沒一搭。因為每個周五緊張的像打仗一樣,做完版往往已經是晚上10點鐘了,整個人處在「崩潰」邊緣,根本沒有心思和時間去發什麼微博。

所以有點慚愧的是,我在自己的微博上為報社的品牌宣傳一直沒有出什麼力。直到質疑「首善」陳光標的報道出現。

2011年4月22日,照例還是一個讓人疲憊不堪的周五,10點鐘做完版,我壓著點去乘坐10號線的末班地鐵,這是我做要聞編輯以來的慣常作息,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在地鐵上,我忽然想起,離開報社前,由於版面稿件相當多的緊急問題要核實處理,有一條對本報報道的推薦微博寫完卻還沒來得及發布。這應該算是我第一次主動為我報的報道寫推薦微博。由於覺得當期我們有一篇報道非常出色,已經很少為同事的報道而激動的我忍不住想預告一下。這就是那篇由葉文添、方輝合作的《中國「首善」陳光標之謎》。

我還記得已經在筆記本上寫過一遍的大致微博內容,於是在十分擁擠的車廂中,斷斷續續地又寫了一遍:「明日上市的中國經營報將推出重磅調查報道:≪中國『首善』陳光標之謎≫,獨家揭露其『首善』之名背後的貓膩,編者按中我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重申對慈善事業純潔與高尚的希冀,希望慈善和真誠是對等的,和企業守法經營是同步的,如此,慈善事業才能有健康的基礎。很不幸,陳光標讓我們非常失望。」

點擊發送。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發完那條預告微博,立刻就有一個原來的同事留言:都什麼內容啊?網路版什麼時候有?隨後就看到她轉給了一些做公益事業的人士看。我隱隱感覺到,大家對陳光標的話題相當關注。

出了地鐵,順著人流走在回家路上,采寫此次調查報道的同事小Y的電話打了進來,他說忍不住要和我聊一聊自己剛剛寫的報道。作為我們報社頂級的調查記者,幾年來小Y已經不止一次用他一流的報道證明了自己的新聞理想和調查能力。曾報道達能娃哈哈之爭、汶川地震、資金礦業污染、陳良宇案、上海大火、劉志軍案等眾多的大事件、大選題,算是經過大風大浪的記者。一般的報道早已經提不起他的興趣。但這次質疑陳光標的報道讓他又有了久違的激動和興奮。

他在電話里問我對報道的意見和評價,我真心地說:「調查採訪很紮實,非常好,肯定會引起很大的反響。」對於一個有著新聞理想情懷的記者來說,每當發現重大新聞和選題的時候,都會有那種熱血澎湃的感覺和豪情。 而當時的小Y正是處於這樣的興奮情緒之中。

我們倆在電話里滔滔不絕地聊著,都認為我們這次報道終於將「首善」陳光標背後的疑點做了深度的調查和解答。調查結果著實讓人吃驚,這個近幾年來一直高調「暴力」做慈善的中國「首善」,其形象和行為竟然和在閃光燈和攝像機鏡頭前大相徑庭:他2010年號稱超過3億的捐贈有眾多項目沒有落實,甚至有的受捐單位都不存在;他號稱年產值已經過百億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多年來的營業額最多的竟然只有幾千萬,而且幾乎年年虧損。而陳光標則不計其數的對外宣稱,他2009年的利潤超過4億,將其中的絕大部分做了慈善,十幾年來,已經累計向社會捐贈了14億元之巨。

這樣的真相不能不讓我們震驚。我們感覺到這是一個在慈善名義下的巨大謊言,我們也為自己親自揭穿了這個謊言感到高興。畢竟中國的慈善事業剛剛起步,在人們心目中如此「高尚」的事業,卻已經被弄得充滿了利益交換和銅臭味,不能不讓人感到失望和寒心。

「我感覺這個報道會比去年的上海大火意義更大,影響更廣,」小Y說。不過他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因為畢竟這是關於一個擁有眾多光環的「名人」報道,他之前給人的印象那麼正面和高大,而我們的報道一出,他在公眾中的形象肯定會大大改變,小Y心中還是有些糾結。

那個階段,正是陳光標最為紅火的時候,也是他的慈善作秀越來越讓人反感的時候。他在雲南盈江地震災區發錢的照片正滿天飛,日本發生大地震之後,他又向各個媒體宣稱自己要去日本救災捐款。後來他說自己帶著100萬元現金去了日本地震災區,讓人納悶兒的是,以我國的外匯資金管理制度,他是怎麼帶出國門的?

我從地鐵站到家走路需要20分鐘,在周五的深夜,沿著一路昏黃的路燈,我就這樣和小Y邊走邊聊,直到打開房門,才掛了電話。

回到家,打開電腦發現,我寫的那條預告微博正在瘋了一樣,被瘋狂轉發和評論。

我在電腦上看著自己那條關於報道《中國「首善」陳光標之謎》的預告微博被瘋狂轉發和評論,感覺有些不知所措。轉發量很快就躥到幾百,關注我的人數也在迅速增加,我則不斷刷新屏幕,看大家的評論。

我意識到似乎大家被一種共同的情緒點燃了。大部分人的留言表達了對陳光標由來已久的懷疑和厭煩。而我本身在我們開始調查採訪之前,對陳光標的高調慈善也感到十分的不舒服,我總覺得,一個人做慈善這麼高尚的事情卻讓別人反感至此,也真是一樁天下奇聞了。

等看到小Y和小F采寫的稿件之後,我總算明白為什麼陳光標會選擇高調的方式來做慈善。他的行為中反人性的部分終於得到了一部分解答,雖然我們還沒有掌握全部的故事和內幕,但是從其行為邏輯上有茅塞頓開之感。慈善在陳光標那裡和普通人的理解不同,他是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業營生來經營運作的。當然這也無可厚非,企業、企業家做慈善自然希望在付出錢財之後能夠得到社會的尊重、承認和相應的回報,雖然不一定是立竿見影的物質回報,但至少對企業的形象和品牌會起到積極的塑造作用。

但陳光標先生在其向媒體提供的2010年慈善成績單中,大量的捐贈不到位,很多捐贈項目名為捐贈實為自我投資的行為讓我們覺得已經完全背離了慈善事業的本來面目。

這也是我和小Y為了能夠揭露出這一真相而感到興奮的地方。

那天晚上,直到凌晨兩點多我才關掉手機睡了覺。而第二天早晨7點就睜開了眼,打開iphone4發現,那條微博已經被轉發1000多次,評論400多條。

一位網友看完報道之後說:「如果記者調查屬實的話,那麼,陳光標就是詐捐。這是很惡劣的事!」

而另一位網友則評論:「就這篇報道而言,應該只是個引線,我覺得後面還有更多東西要暴露出來的。而且,慈善之名下,估計會有不少人斥責這種報道。」

果然,他一語成讖。從此我們走進了一段驚心動魄、刀光劍影的輿論戰鬥。通過它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陳光標,看到了中國慈善界的污穢積垢,看到了官媒操守的不堪,也看到了民眾情緒的分裂和人性的百態。

4月23日,周六。

我們那篇《中國「首善」陳光標之謎》的報道正在網路的世界里掀起軒然大波,各大門戶紛紛將其放在首頁的顯要位置,報道後面的跟貼評論只半天工夫就達到好幾千條。吵的一塌糊塗。

中國網民在網路上的言語肆無忌憚、沒有底線是我們早就習慣了的,這也是正常的人性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積累了太多的戾氣和怨氣,有了網路的虛擬空間之後,只要有機會,人們就會毫無顧忌地發泄情緒,以謾罵吵架為樂事。況且在我們這個神奇的國度,的確有太多的事情、太多的機構、太多的人讓人所不齒,人們也只能在虛擬的網路空間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

但這一次由我們的報道所引發的口水,的確讓我們有些詫異。一方面,很多人對近兩年陳光標的「高調慈善」、「暴力慈善」十分反感和不滿,但一篇試圖還原一個真實陳光標的報道卻又會引起另外很多人的反對。

從那個周六開始,小葉的壓力就增大了,我曾在當天下午打電話給他,他說自己正在外面和太太逛街,他已經看到了網路上的爭吵漩渦,感到也超出了他的想象,「我現在不想上網,不想上微博。」

但石頭已經落水,漣漪的擴散已經無法阻止。另外,那一天我們也驚奇的發現,同為財經周報的《華夏時報》也刊發了類似質疑陳光標的報道,但其主題僅僅停留在對於其「少捐多報」以及多筆捐款無法證實的情況上,篇幅也只有兩三千字,在報道的深度和質疑的程度上明顯不能和我們的報道相比。但總算是有了一個同盟軍,這讓我們感到並不孤獨。

4月23日晚上,陳光標在自己的微博上傳了一段對媒體報道回應的視頻,充滿了對我們報道的不屑,對著鏡頭展示他捐款的憑證,看起來氣勢洶洶,實則漏洞百出。我們報道中質疑的捐款他刻意迴避,似乎證書多就能證明他所有的捐贈都沒有問題。他用雲山霧罩、張冠李戴、偷換概念的方式回應報道,說這是個別「小媒體」被一些利益集團收買的結果。最有意思的是他對自己之前宣傳的捐款項目都傻傻記不清楚,硬說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和中國志願者基金會是一個單位,讓人哭笑不得。

輿論在擴散,報社的領導知曉了報道所引起的巨大反響,晚些時候,我就收到唐清健老師打來的電話,讓我注意搜集網路上的言論,同時準備後續報道。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