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南海藤編指尖上的藝術

【新唐人2013年12月20日訊】藤編是一種傳統手工藝品,輕便的藤箱、精緻的藤椅、清涼的藤席,過去,無論尋常百姓家,還是有錢人家的庭院中,常可見到南海藤編的蹤影。南海藤編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曾一度為朝廷貢品。藤製品最早的產地是南海縣的沙背

沙背地處珠江岸邊,是一個對外通商口岸。過去,外國的商船多在此卸貨。當時貨物的包裝大部用藤,每次卸貨后,很多廢棄的藤扔在江邊,沙背一帶的群眾便撿回來經過簡單整理,編織一些菜籃之類的日用品。時長日久,小編小織促進了藤編業的不斷發展,編織技藝逐步改進和提高,花色品種也越來越多,從此,南海縣沙背就成了聞名中外的「藤鄉」了。

在上世紀80年代的鼎盛時期,南海黃岐曾有上千家藤廠作坊。每家每戶在門口「織藤」是當地一大特色景象,而南海藤編也成為我國藤編的代表之一。據清代文學家屈大鈞寫的《廣東新語》記載:「大抵嶺南藤類至多,貨于天下,其織藤器者,十家有二。」

藤編一般經過打藤(削去藤上的節疤)、揀藤、洗藤、曬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編織、上油漆等十幾道工序。藤編主要以藤枝、藤芯或竹為骨架,然後用藤皮或幼嫩的藤芯編織而成,充分發揮藤條柔軟、不易折斷的特點。

在色彩上,大多採用原藤的淺黃色,或加工、漂白為白色、象牙色,顯得柔和典雅,有些則配以咖啡色、棕色等。藤傢具以粗大的藤條為骨架,經釘架,再用藤皮、藤芯編織而成,最後上油漆或上色。

南海藤編製品原料色澤明快,富有彈性,柔軟多變,防腐性和防水性較強;既可以與竹木摻雜使用,還可以和塑料混合編織;同時它能接受化學處理或用藥物漂白。藤織品具有輕便美觀,堅固耐用的特點。藤編的藤椅、菜籃等,不但造型獨特,形象逼真,而且結實耐用,光潔美觀。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