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彤:建設現代市場體系和紀念毛澤東同台演出?

【新唐人2013年12月16日訊】據説中共中央將在本月隆重紀念毛澤東誕生120週年。言者鑿鑿。聽者有信有疑。兩高沒有判它謠或非謠。我只能為之詫異。

如果三中全會以前有人說要紀念毛,不足為怪。問題在於,中共中央剛剛宣佈要「全面深化改革」,整個改革的重點是「建立現代市場體系」,而毛澤東卻是市場經濟的死對頭,所以兩者如何同台演出,就成為需要探討的問題了。

有些年輕人以為,中國的市場是被共產黨發明和建立起來的。那不是事實。事實上,中國早就有了市場。「日中為市」和「十日一集」,作為常用的語言文字,反映了市場在中國三千年來的一貫存在。《清明上河圖》用藝術的美,再現了一千年前已經相當發達的市民社會的多方面的活動。1949年以前,除窮鄉僻壤外,商品和市場度都是城鄉居民社會生活所必需。人力市場、期貨市場、股票市場、資金和外匯市場等等,當時也已實際存在。

但市場跟歷史一樣,不排除大倒退,也不排除在偉大領導下打著光榮和正確的旗幟大倒退。這是中國市場的悲劇。如果需要用一個簡單的偉人來代表這場大倒退,那麼,毛澤東應該當之無愧,因為連劉少奇、周恩來、林彪他們,在不同程度上也是相當被動的。一貫主動的,唯有毛澤東。

毀滅市場是毛澤東最顯赫的苛政之一。有誰能在九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把歷幾千年之功才得以建立起來的市場掃蕩殆盡?別人不能,毛澤東領導下的共產黨能!當然,他也苦苦耗掉了20多年心血。1950年中共中央決定建立的「統一全國物資統一調度」的制度,以超經濟的政治軍事手段,控制了糧食、花紗布和最重要的工業器材市場。1954年的糧棉油統購統銷和隨後的合作化、公社化,窒息了全國農村市場。幾乎同時實施的對私有企業的統購包銷制度,加上稍後全面展開的對資改造,最後是各種生活必需品的憑票供應,使城市市場同樣名存實亡。是毛澤東,是「解放」,是「社會主義」,在全國城鄉絞死了中國的市場。

1976年毛澤東的死是個機遇,使市場得以曲折地再生,但仍然被壓在巨大的石板之下。這石板叫「四個堅持」,或者叫「四項基本原則」,名為四個,實際是一個東西,就是毛澤東的制度。有誰聽說過市場必須服從政黨領導的嗎?如果別的國家沒有,那麼中國必須有。中國特色高於普世價值,等於宇宙真理。在中國共產黨及其政府和幹部的強有力的操作下,出現了兩個平行而相輔相成的過程:市場的衙門化和官場的商品化。後者使社會失去了公正和廉潔,前者使市場失去了自由和活力。

你可以說是鄧小平「救活」了市場,因為當民眾要求改革即改掉毛的制度的時候,鄧小平是表態支持的。你也同樣可以說是鄧小平「異化」了或「奴化」了市場,因為名副其實的「市場」必須與「自由」配套,但鄧規定中國包括市場在內「必須高舉毛澤東旗幟」,為此不惜出動數十萬軍隊鎮壓學生和市民。

因此,中國的市場,是處處接受黨、政府和幹部干預的市場,是必須仰承鼻息的市場,是沒有自由競爭、不准自由流通的的市場,是被異化了的變了質的市場。換言之,它特別善於為領導、為黨、為國家、為政治效勞,而特別不善於為買者和賣者,為消費者、生產者和私有者,為社會生活服務。

同過去比,剛剛結束的中共三中全會有一個顯著的進步,他認識到了現存的市場缺乏自由和創新的活力,無法承擔新形勢下發展經濟的艱巨任務。因此三中全會公佈的頂層設計,明確地強調了自主經營、自由競爭、自由選擇、自由流動在未來市場體系中的地位。毫無疑問,這個診斷和處方是準確的,是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的。只有這樣,才能救活這個因毛澤東制度作祟而鬧得不死不活的病態市場。

但是,誰知道在120週年的紀念會上會不會再度出現招魂熱?誰知道會不會有人趁機高唱招魂歌:魂兮歸來毛主席,中國不能沒有你,市場不能沒有你,改革不能沒有你……?

自從有人在黨的喉舌上鼓吹霾災的好處以來,中國似乎真的進入了娛樂時代。既要建立現代市場體系,又要推崇摧毀市場的暴君毛澤東,説不定這兩場戯就被安排在同一張聯歡節目單上呢。作為凡人,我只知道:離開自由則市場死,冊封暴君則自由亡。也許,高人另有高見。

也許有幾種可能:要麼徹底解放市場,那麼紀念毛澤東就是一種娛樂;要麼繼續堅持毛澤東的制度,那麼給市場以自主和自由就是一種娛樂;要麼另有壓軸大戲登場,請大家耐心等待,也説不定。

我想起了馬克思的一段話,大意是:把可笑視為可笑,才是名副其實的嚴肅;如果把可笑當作嚴肅,反倒可笑了。至於什麼是嚴肅,什麼是滑稽,那是需要觀眾根據各自的閲歷,來品味和思辨的。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