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由李嘉誠撤資到法治制度的建立

【新唐人2013年12月3日訊】由最初傳出售百佳開始,到後來連電力公司也打算重組出售,李嘉誠從中港撤資的說法越傳越廣。結果這位首富選擇了接受《南方都市報》訪問,公開指撤資論是笑話。

李嘉誠說:「冤枉我的,我不喜歡,就像這個『撤資』,人家說了這麼多個月,你看,今天是我的一個反擊!」

坦白講,我個人也相信,李嘉誠所講,買買賣賣仍正常商業行為,沒有甚麼不對吧。畢竟,宏觀經濟環境似乎有大變,尤其是美國聯儲局就算不即時退市,預期亦已在醞釀當中。再加上亞洲國家不少都在經濟爆破的邊緣,只要這個區域的資金環境出現任何不穩,按照慣例市場的即時,就是買入美元避險。美元升,在聯繫匯率下的港元也會水漲船高。以過往的經驗,這種現象會令香港的資產出現沽售壓力。

換個角度想,對任何以非美元作本位的外資來說,要是港元伴隨美元上升,它們在香港持有的資產也忽然升了價,套點現,高賣,在另外一些地方,趁低吸納,未嘗不是一個賺錢的策略。回到李嘉誠的說法,這些都是正常的買賣,沒有甚麼惡意不惡意。

不過,政治人物的眼中,錢財交易,總是帶有惡意:「不是我贏,就是你輸。」

市場的邏輯,其實不是那樣。每宗交易,都必然有買的一方,也有賣的一方,重點是價格反映了相方對未來的評估,一天未到事情發天,大家都不知道是那一方看中了後市。所以,大家輸贏搏弈,對手不是買賣雙方,而是命運之神。

更深層次問題,就像李嘉誠所講,當他在其他地方賣買資產,很少被當地的政府視為不信任行為。偏偏在發展中國家,道理和人情難分難解,買賣不單是價錢的計算,還被視為價值觀的判斷;李嘉誠要賣出資產的決定,也被視為否定中國和香港的行為。

要知道,這個指控在中國,可大可小。當年英資因為香港前途問題而遷拆他方,一樣被視為不友善的行為,最終這個心結要花十數年和很多功夫,才解得了。

說到底,當一個地方政經不分,做生意的人就很難客觀地盤算。這不但影響做生意的效率,其實也是限制了各種的可能性,對求職的,對投資的,甚至對消費者,都是一種損失。其實,買和賣,已經是做生意的過程中,最基本的兩個決定。其他的如聘請甚麼人,生產甚麼,要是都滲入了政治考慮,市場就不算自由,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大陸的經濟,需要改革的地方還是有許多的。

就像李嘉誠所講,要有制度,不可以人治。這一點,就讓我們相信一個經商近七十年的老人家的分享吧。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