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1月23日訊】把三中全會決定中關於市場改革的內容不折不扣不走樣地付諸實施,可以幫助中國經濟走出困境和絕境。我不懷疑這一點。
主要依賴國外市場,這條路已經難以為繼。依靠政府向壟斷企業投資來驅動經濟,這條路是飲鴆止渴。破壞祖宗資源,透支子孫生存環境,這是死路一條。三條老路都已封死,除了改弦易轍,能有什麼辦法?別聽那些自欺欺人的廢話,當家人不糊塗:「萬惡的資本主義」有2%的增長速度足以安居樂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低於 7%就捉襟見肘了。這就是一面信誓旦旦「決不搞」普世價值,一面不得不轉而求助於自由市場療法的秘密。
以自由為特徵的市場未必是「最好」的,但和一元化領導的統治經濟相比,它是活的,它能創造,它有生生不息的生命。經濟改革以市場為目標,是找對了方向。這也不是新方向。25年以前,國務院發展中心總幹事兼社科院副院長馬洪先生問總書記趙紫陽,「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有什麼不同?」總書記回答:「沒有不同。市場經濟行之有效的,我們都可以採用。有人不喜歡『市場經濟』這個概念,所以我們在文件中用了『商品經濟』的提法。」江澤民不在中央,他也許不知道。當時的常委,包括李鵬和姚依林,應該記得,都沒有表示過任何不同意見。不少人雖已去世,但有關單位不可能不傳達。應該有不少知名經濟學家和經濟工作者直接或間接聽到過傳達。
問題是鄧小平有「兩個」基本點:除開包括市場經濟的「改革開放」,還有「四個堅持」。趙紫陽研究鄧小平,發現了這「兩個」基本點。「兩個」基本點不是趙的,而是鄧的,但趙必須執行。在執行中,趙致力於落實「改革開放」,落虛「四個堅持」,但難矣哉。最後,「四個堅持」壓倒了「改革開放」,當然也壓倒了市場。「改革開放」和「四個堅持」不共戴天,這是三十年來最嚴重的教訓。無視這個教訓,等於對近三十年來的中國無知。
通讀這次三中全會《決定》後,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這個決定的題目。它確切的名字,本應是「全面強化維權」,不應該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市場領域中,它確實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內容,但在政治、軍事、反腐、思想、文化、網絡乃至所謂「社會治理」等更廣泛的領域中,它堅持而且周密地強化一黨領導、高度集權的原則。這個原則在新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手裡,大概可以確保領導者主觀戰鬥精神的亢揚,卻難免是千百萬民眾主動創新精神的摧殘者。一元化和市場如何匹配?17世紀以來的人類文明史解決不了這個難題。許多目空一切的大英雄,一個個身敗名裂。倒是一代又一代的平民百姓,在多元化和市場之間找到了水乳交融的聯繫。
不能排除:市場改革的天敵,根本不在三中全會決定之外,它就存在於本決定之中。
心裡想提升GDP,手裡卻集權加壓,這兩者的比重,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它們之間這樣那樣的組合,能達到全面維穩的目的嗎?
我不知道,不評論。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