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連寧:百姓誰能頂起五座大山

【新唐人2013年11月20日訊】我國政府的「超經濟賦斂」是舉世無雙的,稅收之外,還有收費;稅費之外,還要壟斷民生必需品;民生必需品之外,還要壟斷全部房地產交易;壟斷房地產交易之外,還有一道通脹稅。因而,政府對於社會,明擺著有5重賦斂。

什麼叫5重賦斂?5重,直說是5遍。賦斂,直說是收錢。5重賦斂也叫5重收錢,通俗地說,就是國家收了社會5遍錢。重複收稅是一遍,重複收費又是一遍;國企的強迫交易是一遍,土地房產的交易又是重複的一遍,看不見摸不著的通脹稅是最後一遍。這5重賦斂,疊床架屋,又雪上加霜,無疑是老百姓頭上的五座大山,對於民生壓力山大。

第一座大山是收稅。 「我們的政府真貴,稅收15年翻了10倍」(陳志武語)。全國財政收入2000年突破1萬億,到2011年就已經翻了10倍,突破了10萬億。當年國內財稅收入增長了24•8%,城鄉居民收入則只分別增長了8•4%和11•4%,遠低於政府收入的增長。而且,這還不包括國企財產收益與土地收益。「如果算上國企產權、資產和土地收益,我國政府差不多擁有了整個社會資產性財富的60%以上」(陳志武語)。

2002年至2012年的11年累積下來,財政收入是GDP的3.25倍,是居民收入的2.36倍。更令人驚歎的,不僅是財政收入遠超GDP與居民收入,而且財政收入中,非稅收入的增幅遠遠超過了稅收的增幅。

所謂非稅收入,誰都知道,既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罰沒收入、國有資產資源收益以及其他收入,也包括了「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的三亂在內。因而,非稅收入主要是收費。譬如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增幅近25%,其中的非稅收入則超過1•4萬億,增幅高達40%。許多市縣的非稅收入甚至超過了稅收收入,收費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二財政」。

第二座大山就是收費。 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收稅之外大量收費,收費失控至沒有準確數字,幾乎與稅收旗鼓相當的國家。全世界14萬公里收費公路,10萬公里在中國。我國高速公路的95%、一級公路的65%都是收費公路。全國收費站至少有86000多座,平均1.2公里就有1個收費站。

收費的暴增,對於任何一個依法治稅的國家來說,都是一個不祥之兆,都是一種嚴重的超限攫掠,都不能被被容忍。為什麼?因為「不受限制的徵稅,就是掠奪」(岑科語)世界銀行的報告支出,2008年中國勞動者的平均稅率為45%,遠遠高於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準,甚至要稍高於歐盟15國的平均水準,高出澳大利亞、美國的平均稅率近1倍。

稅是一座山,費是又一座山。你去政府辦事,繳了一通名目繁多的收費出來,鬆了一口氣,你走進公園裏歇一歇。抬眼一看,你看到公園裏的椅子上,樹木上栓著個「×××認建、×××認養」的小牌子,哇塞!連公園裏的一座鐵椅子、一棵小樹都要納稅人出錢養活,自己繳了那麼多稅,又繳了那麼多費,錢都被花到哪裏去了呢?

第三座大山,是國企壟斷專賣與強迫交易的一遍賦斂。 事業單位與國企,始終是政府收錢的兩根唧筒。從水、電、油、氣、電信、金融、保險、教育、醫療乃至資源、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幾乎所有基礎產業,頂端至通訊、科技、網路、文化、新聞等寡頭壟斷領域,凡是坐堂收費與強迫交易的,幾乎都是事業單位與國企在特權獨佔與食利自肥,也是這兩條唧筒在獨家代理、全權代理著政府的收錢委託。譬如航空人身意外險,利潤能高達700%。又譬如,僅僅一條手機通話「不足1分鐘按1分鐘計費」的霸王條款,每年就能多收幾百億呢。

我國政府為什麼能擁有全球「最賺錢銀行」、「最賺錢石油公司」、「最賺錢電信公司」、「最賺錢煙草公司」的國企王國?因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壟斷專賣與強迫交易遍佈國內資源、能源、原材料、交通、金融、保險、通訊、科技、網路、資訊、醫療、教育、文化、新聞等全部生存空間,遍佈民生消費的各個領域,誰都逃不掉。

第四座大山是賣地賣房,靠土地賦斂。 用朱鎔基的話說,高地價就是搜刮民脂民膏。顯然,高地價構築了高房價,把老百姓高價買房,變成了從政府手裏高價贖買居住空間與居住權。這一遍賦斂好厲害呀,作為「基本人權的居住權」(聯合國憲章語),幾乎被地方政府當成購房人的質押贖金啦。誰都能看得出來,賣地賣房,是一個蘿蔔兩頭吃的:低徵購吃農民,高房價吃市民。先看低徵購吃農民。中國人民大學1999以來在全國17個省、區進行的調查顯示,有將近1/4的被徵地農民沒有獲得任何補償。得到補償的失地農民的2/3,平均每畝僅得到18739元補償。而當地政府賣地的價格則為每畝77.8萬元,是徵收價格的40多倍。2011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了3•1萬億,2012年雖有下滑,但也不遑多讓,收入也達到了2•7萬億。

再看高房價吃市民。高房價早已成為吸金大妖與巨型癌腫,每天都在狂吸著民脂民膏,你再能賺錢,賺到手再多票子,也填不滿高房價這張血盆大口!老百姓被高房價宰的鮮血淋漓,一敗塗地,與高房價攜手凱旋而歸的,卻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金庫旗開得勝:許多城市的賣地收入,都超過了當地財稅收入的60%以上。國內賣地收入排名前130個城市,平均每個城市每年淨賺近150億。賣地的「千億俱樂部」裏曾有5、6個城市,上海超千億已經至少3年了。

第五座大山,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通脹稅,也是更嚴重、更隱蔽的稅負。「大發劣幣,就是要在全體人民頭上大抽通脹稅」(周其仁語)。我國政府以外匯占款的名義印鈔購匯,等於多發行了一套人民幣。政府雙重發行貨幣,就是變相的另類徵稅。

目前的真實通脹率至少是5.1%左右。假如1年的名義利息是3.1%的話,與通脹率的差額就是2%,你存1元錢,1年的負利率要虧掉2分。也就等於全國100億存款1年被徵走2萬億通脹稅。其實,存錢的通脹稅只是小頭,花錢的通脹稅才是大頭。當大宗消費的民生必需品越賣越貴之後,政府、事業單位與國企三位一體的連體人,從這些鋪天蓋地的日常消費中徵收的通脹稅,更是一個難以計算的天文數字。

以上這五重賦斂,顯然是五座大山。收了老百姓五遍錢,民生顯然壓力山大了。繳稅一遍,繳費一遍;水電油氣、上學看病又是一遍之後,最後殺出的高房價最要命,而你看不見摸不著的通脹稅,更是宰你不見血的。因而,早在2009年,《福布斯》(Forbes)雜誌發佈的《全球稅負報告》稱:「中國稅負痛苦指數為159,僅次於法國排名全球第二」。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