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後 地方成輸家的9大理由

【新唐人2013年11月16日訊】(新唐人記者李劍綜合報導)日前,中共官媒發布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引發各界關注和解讀。《九個頭條》刊文指出,在這次所謂重大改革措施面前,地方當局似乎成為了最大的輸家,並列出其中的9大理由。

1、 上收事權財權

三中全會公報在涉及財稅領域的100多字表述中,提出要完善立法,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由此一來,地方當局的部分事權極大可能會收回中央,比如教育、文化、環保、公檢法等,其權力或許將會萎縮。

2、 城鄉統一建設用地

中共的土地所有制是屬於所謂的「國有」。農民作為某集體的一員,對土地只有使用權。這個使用權,可以造房子的宅基地,聯產承包責任田。

以往,中共地方當局通過強行徵用和非法強拆等違法手段獲取大量土地並用於交易,成為了土地流轉中最大的受益者。三中全會公報則明確了「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強調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

有分析認為,這一措施必會遭到地方當局的強烈抵制,根本不可能會實現。

3、 環境治理力度加大

以往的三十幾年,中共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發展。三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這一責任的最終落實必須依靠地方當局和企業。地方當局必須下大力氣建立一套科學、完備的建設體系,以全面準確反映污染物排放情況。同時,還應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尤其是要增強地方領導和企業負責人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制觀念,增強他們治理環境污染的自覺性。然而面臨財權事權上收,環保或將導致地方財政更加緊張。

4、 反腐倡廉的發力點

自習近平上台以來,中共當局便大力推行所謂的「反腐倡廉」的整風運動。從各地「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民主生活會到中央巡視組密集進駐各地,地方當局顯然成為了本次「反腐敗」行動的發力點。

不過,評論指出,自中共新領導班子上台後大力抓捕民間維權人士及政見人士,要求官員財產公示的民眾紛紛被抓捕,中共所謂的反腐只是為了安撫民心,並借些打擊對立面。

5、 未來舉債能力堪憂

各國地方政府舉債通常有發行債券和銀行借款兩種方式。美國地方政府融資幾乎全部採用發行市政債券方式。通常是以發行機構的全部聲譽和信用為擔保並以當局財政稅收為支持的債券。

而中共並不允許地方發行債券,其政府性債務主要藉由融資平台公司,以土地作為抵押向銀行舉債。而即將實行的城鄉統一土地制度或許會將這條道路封死,地方當局未來的舉債能力並不十分樂觀。

6、 司法獨立

三中全會公報其中一項改革內容,是宣稱「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從長遠來看,如果司法做到了真正獨立,一方面或將改善地方司法無所作為的景象,另一方面也可能大大削弱了地方當局濫用職權的權利。

不過有評論指出,中共的一切社會矛盾都是中共一黨獨裁造成的,要想真正做到司法獨立,唯有解體中共,還權於民。

7、 財政透明度加大

公報指出,要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包括建立現代預算制度、建立現代稅收征管制度。

不過,中共財政開支透明度不高,而且監督不到位。如果當局的開支透明度提高,稅收也需要更明確,地方財政更需要在陽光下接受納稅人以及媒體等的監督。

8、 戶籍制度改革

曾有研究稱,戶口本上有67項城鄉居民「不同等待遇」,這所有的待遇都與財政掛鉤。中共社科院發布的藍皮書指出,今後20年內,中共將有近5億農民需要實現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為10萬元,為此至少需要40萬億-50萬億元的成本。

有媒體人士分析,戶籍制度改革之所以引起一些地方當局敏感,除了其直接與教育、社保、醫療等諸多社會福利掛鉤和在當前經濟不振、普遍面臨財政壓力的時候它確實增加了地方當局的財政負擔外,更深層次的經濟原因是,戶改會聯動土地確權的「地改」。戶籍制度改革對於地方當局的影響目前還不可預期,但地方原有的利益集團或將受到衝擊。

9、 當局職能的轉變

三中全會提出轉變當局職能,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當局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當局和服務型當局,標志著經營型當局向服務型當局的轉變。

過去30幾年,地方當局重經營撈錢卻輕服務,甚至與民爭利。有分析認為,如果地方當局奉行社會本位和公民本位理念,還權于社會和市場,並更加主動的提供維護性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性的公共服務,必會令到地方當局無利可圖,可以預見他們的強烈抵制。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