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1月7日訊】立冬是中華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在每年陽曆11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立冬開始。曆書記載:「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冬季來臨,萬物收藏以規避寒冷。漢魏時期,天子在立冬這天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
中國古時民間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從多年的平均狀況看,11月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月份。劇烈的降溫,特別是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以及農業生產均有嚴重的不利影響。注意氣象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搞好人體防護和農作物寒害、凍害等的防禦,顯得十分重要。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個重要的節氣。隨著立冬節氣的到來,天地間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牴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差異比較大,因而立冬補冬也要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論。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可以適當熱補或溫補;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為宜;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應因人而異,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耄耋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通常來說,立冬後,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養生應順其自然界閉藏之規律, 要養陽、藏陽,補腎藏精,養精蓄銳,為來春的生機勃發做準備。
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立冬以后應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如蓯蓉羊肉粥能溫裏壯陽,補腎益精。但也不宜燥熱,可多飲豆漿,多吃新鮮蔬菜,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而黑芝麻粥有補益肝腎,滋養五臟的作用;蟲草蒸老鴨有補虛益精,滋陰助陽點功效;西紅柿砂糖藕能健脾開胃,生津止渴。
冬天是蔬菜的淡季,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可適當吃一些青菜、豆腐、木耳等。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眾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裡美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此外,冬天是天寒地凍,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起居調養上,應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既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與溫暖,失去它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此外,立冬時運動應以靜態運動為主,可以在向陽的地方,在晨光下進行一些動作舒緩的運動,以感到舒適愉悅為好。
大自然富麗華彩的秋色尚未完全消退,立冬便宣告了冬天的來臨。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此時宜順應天時,沈潛含藏,蓄積學識與智慧,將生命的熱情,融入漫漫長冬,靜靜體悟寒冷深處的溫暖與活力!
二十四節氣: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