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濤:中美亞太新戰幕的勝敗因素

【新唐人2013年10月29日訊】中、美兩國在此次亞太經合會(APEC)領導人峰會爭奪亞太領導權的活動達到白熱化程度,沖淡會議「打破貿易壁壘」的主調,預示中、美兩國未來在亞太地區的實力畫分可能重新洗牌,一場新的戰幕或將拉開。

中、美在該峰會上的爭鬥,凸顯在其各自為陣、互相排斥和拉幫結派上。當美國國務卿柯瑞在峰會上努力遊說12個國家盡快簽署不包括中國和印尼在內的「環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時,中國則致力推動一項與之對立且把美國排斥在外的16個東亞國家的貿易協議。

中、美兩國均竭力為旨在由自己主導並排斥對方的「自貿區」造勢。趁美國總統奧巴馬缺席之機,習近平將中、印和中、馬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為讓東盟貼近中國,北京還建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考慮參與「泛亞鐵路」和其他聯通項目的建設,共同建設所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等。

與之相對,美國則試圖通過建立「跨太平洋夥伴自貿協議」,將太平洋沿岸國家同自己捆綁在一起,以此主宰亞太地區經濟,抗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和擴張。柯瑞極力強調「美國仍然十分重視亞洲和它所代表的一切」。

中美在該地區的博弈,誰勝誰負,難以定奪。雙方既各有優勢,也各具弱點。誰的經濟實力大,合作有誠意,信任度高,誰贏的機會就大。雖然中國經濟的增長目前優於美國,但其增速已在下調(約7%),從長遠看,其發展難以預料,有人已擔憂中國經濟會「硬著陸」。

美國現在仍未能從其債務和低速發展的困境中擺脫出來,但其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地位,則還沒有被取代。在其亞太戰略上,華盛頓給人一種「不可靠」的印象,如奧巴馬連續兩年不參加亞太領導人年度聚會。這使亞洲國家懷疑美國的影響力和其對「重返亞太」戰略的承諾,給人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在南海領土爭端上,中國在與東盟建立互信互惠的關係中遇到困難。而且,中國政治制度落後,也為其「負責任大國」形象和威信的樹立設置了障礙。

中國的「崛起」,美國的衰退,造成亞太實力結構的重新組合,加劇中美間的爭奪,改變了以往美國在該地區獨唱主角的格局。中、美今後在亞太地區的角色與影響將取決於:一、各自內政和經濟實力的發展狀況;二、如何以行動實現其與亞太國家合作互惠的諾言;三、是否視亞太地區為其核心戰略利益。如果美國繼續推行其傳統的「遏制戰略」(即圍堵和脅迫對美國具競爭力的戰略對手),而中國則堅持力阻美國在亞洲插足,中、美未來在亞太地區爭奪主導權的衝突將有增無減。

另外,美國戰略逐漸轉向內政,以及對全球事務參與的相對低調,將影響其與中國在亞太地區爭雄的後果,即或將部分主導權讓位於中國,如印尼《雅加達郵報》所稱,「在這個地區,中國真的與美國平起平坐,而在努力接觸和誠意方面領先於美國」。(作者為旅德的中國大陸學者,曾任職大陸官媒編採)

--原載《世界日報》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