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物】「五金大王」葉澄衷的傳奇人生

【新唐人2013年10月6日訊】《清史稿》之《孝義傳》:「西人有遺革囊路側者,成忠守伺而還之,酬以金不受,乃為之延譽,多購其物,因漸有積蓄。」說的就是葉澄衷。一八四三年,十七歲的葉澄衷靠划小舢板為生。一日,一位微醉的英國洋行經理把公文包遺失在他乘坐的舢板上。包中除了重要的生意單據,還有數千美金和英鎊的鈔票,當時葉澄衷為了學習英文積攢許久的學費只有一元錢,可知這筆財富對於他是多麼巨大。但他耐心地等了一下午,將公文包還給了失主,並拒絕了他的巨額酬謝。由於葉澄衷見財不貪,換得了洋行經理一個改變葉澄衷一生的可貴建議——由其公司提供小五金供葉澄衷的小舢板代銷,等貨物賣出去后再付款。從此開始了他一生事業的發跡。

葉澄衷,字成忠,浙江鎮海人(今寧波),其出生時正值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與鎮海隔海相望的舟山(定海縣)即發生激烈戰事。戰爭結束后,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被划為通商口岸,這看起來與葉澄衷毫無關係,但實際上卻改變了他的人生。

葉澄衷幼年喪父,只讀了半年的書就去當學徒,但學徒生涯受苦難熬,十四歲那年他即隨鄉人闖蕩上海灘,由此如魚得水,闖出了一番大名堂。初來上海時,葉澄衷受雇於某雜貨鋪,平日里在黃浦江上操駕舢板,並將日用品、食品等販賣給停泊在江上的外國輪船。
十七歲那年,葉澄衷突然爆得大名,其事迹不但被滬上西文報紙競相登載,而且還在半個世紀后寫入了《清史稿》之《孝義傳》:「西人有遺革囊路側者,成忠守伺而還之,酬以金不受,乃為之延譽,多購其物,因漸有積蓄。」

這裏說的是一個什麼事呢?原來,當時有個洋行經理雇葉澄衷的舢板擺渡過江,船靠岸后,洋人因有急事而不慎將公文包遺忘在舢板上。葉澄衷打開一看,包內錢款甚巨,而且還有戒指、公文等物,要是他貪念一閃,或許就此銷聲匿跡,坐享數年的榮華富貴自然不成問題,但葉澄衷並沒有這樣做,他一直等在原處,直到先前那洋人趕回,並將皮包原物奉還。

洋行經理萬萬沒有想到,一個中國苦力竟然如此誠實,這讓他大為感動。之後,洋經理不僅為葉澄衷介紹生意,而且還在報上為之大大鼓吹了一番。不久,葉澄衷用賺來的錢開設了一家「順記五金洋雜貨店」,以為來往船舶提供五金配件等,這也是他一生事業的發跡之始。

在當時,五金生意是新興行業,葉澄衷抓住機會將五金店的規模擴大,之後又陸續開設了「新順記」、「南順記」、「北順記」等分號。八年後,葉澄衷收購了一家德國人開設的「可熾鐵號」,由此介入煤鐵生意,並先後成為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總局等大企業的供應商。

一八七三年,三十四歲的葉澄衷做了一筆大生意。當時上海一家錢莊以四萬銀兩押進蘇州河北岸一帶的上百畝地產,但年終結賬清算時,業主無力贖回,錢莊因資金無法周轉而陷入困境,經理向葉澄衷求助時,葉當時並未表態而是先到租界工部局諮詢,當他獲悉當局原打算在吳淞江上造橋以溝通兩岸,只因資金不足尚未動工,馬上意識到,一旦此橋建成,蘇州河北的地價必定升值,於是,他一面向工部局表示願意資助造橋費用的三分之一,一面答應錢莊經理購進該塊土地。橋建成后,蘇州河北岸地價飆升,之前的四萬兩投資一下子就變成了一百萬兩,利潤可謂驚人。

地產生意有投機的性質,也不是時時都有好機會,真正給葉澄衷帶來穩定而豐厚收益的是與美孚洋行的合作。一八七零年,美國洛克菲勒創立「美孚」石油公司,十年後,「美孚」進軍上海,但其主營的煤油生意早有英國亞細亞石油公司和美國德士古石油公司捷足先得,當「美孚」找到葉澄衷時,後者對此並不樂觀,因為當時除租界外,使用煤油燈的用戶並不多,而要開拓外地及農村市場的話,網點與渠道的建設耗時費力,而且成本很高。

談判中,葉澄衷提出三個條件,一是獨家經銷,二是傭金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五(其他公司為百分之二十),三是提貨后三個月結算貨款。在與美孚洋行達成協議后,葉家的生意越做越大,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條,葉澄衷充分利用了這三個月的結算時間差,不僅在資金周轉上遊刃有餘,而且「用洋錢生錢」,這些短期資金不斷被投放到錢莊或實業中而不需支付分文拆息,因此葉家財富與日俱增。

一八九零年,葉澄衷創辦燮昌火柴公司,這也是當時上海最大的民族火柴公司。在與洋商的激烈競爭中,燮昌非但沒有被擠垮,反而越戰越勇,銷量佔到上海市場的三分之一以上。之後,葉澄衷又在漢口開辦分廠,兩廠日產火柴四十余萬盒,行銷大半個中國。另外,葉澄衷還開辦繅絲廠並涉足航運等業務,其經營的錢莊在鼎盛時期一度多達上百家,「鎮海葉家」也因此成為上海聲名顯赫的九大錢莊家族之一。至十九世紀末,葉澄衷所擁有的資本約合八百萬銀兩,這在當時中國堪稱巨富了。

葉澄衷以貿易起家,繼而辦實業、做金融,他身上有兩種性格,一是「敢為天下先」,二是「謹慎從事」的經商之道,兩者的完美結合最終讓這位出身貧窮的少年一躍成為「寧波幫」首富。發家致富后,葉澄衷仍熱心於社會公益,他撫恤孤寡,急人所急,深得人望,當時鄉諺稱:「依澄衷,不憂窮」。一八八八年,葉澄衷因帶頭巨款應賑浙江災荒而獲得清廷傳諭嘉獎,並賜給「樂善好施」、「勇於為善」兩塊匾額。

一八九九年,葉澄衷在上海虹口張家灣捐地三十畝並捐資十萬兩創辦「澄衷學堂」,可惜校舍未成,葉氏即告去世,年僅五十九歲。之後,其家人繼續捐資添辦,后從該校走出了胡適、倪征燠、竺可楨等近代名人。另外,葉澄衷還在家鄉創辦義學,包玉剛、邵逸夫等即在此接受的啟蒙教育。

一九二一年四月,「澄衷學堂」校友為葉澄衷集資鑄像,但銅像身穿織錦緞長袍,其子孫見后立即指出,葉澄衷從來都穿布長衫而決沒有緞子。據其後人所說,葉澄衷一直步行而從不乘車馬,洋商送給他五套西裝,他也都是轉送身邊幕友,其傳統簡樸可知。

在葉澄衷傳奇性的創業歷程中,誠信寬厚的性格、審慎又不失大胆的投資風格幫助他在窮途時得到難得的機緣,在蕭條中仍舊昂首前行。在寧波商幫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做人當如葉澄衷」。

原題目;葉澄衷:從舢板少年到清末巨富 (有刪節)

文章來源:新三才網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