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國大學遭到中共當局壓制

【新唐人2013年10月1日訊】 《紐約時報》中文版日前刊登《被箝制的中國大學》一文,指中國大學正在經歷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共當局對思想輿論環境的壓制

文章稱,大學作為各類學者、思想家的精神家園,作為形成新一代公民價值觀和政治立場的首要場所,本應是各種思潮湧現、推動社會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學里學術言論風氣的保守化便是一直在持續的一個現象。而通過近些年來大學在政府壓力迫使下的一系列動作,以及「七不講」等文件的發布可以看出,政府也對大學的這一角色也深諳於心,於是不遺餘力地壓制從中發出的挑戰政府權威的聲音。

「現在大學的整個語境氛圍都變了,有些教授在講話時的話語就像是文革期間的,很政治化……大家的政治態度私下裡可能會有一些表達,但是公開場合很少聽到認真嚴肅的對於黨和國家的批評。」文章引述北大經濟學院夏業良教授的話說。

在高校,老師和學生中對「學生信息員」制度的存在早已瞭然於心。「學生信息員」指的是在校學生受校方委託,舉報課堂上發表政治上有爭議性的言論的教授。文中說,夏業良教授曾在2010年11月在Twitter上發文,解釋自己被舉報的經過。他在課堂提到,中國的國際專利發明數量甚至不如許多小國家多,然後列舉了韓國、以色列、新加坡、台灣、芬蘭等,結果被告到學校,說他公開宣稱台灣是一個國家。由此夏教授被信息員扣上了「反黨反社會主義」的罪名。

文章說,不僅老師,學校的學生也受到壓制。2011年3月,北大宣布將要開始對10類學生進行會商,其中一類學生被貼上「思想偏激」的標籤,這被廣泛看作是校方抑制對學校,、對政府批判聲音的手段。

而且許多中國大學皆有對網絡渠道的嚴格管制,局限了學生的眼界和吸收不同觀點的渠道,與大學本應扮演的角色恰恰相反。加之學生在應試教育體系中長久受其影響,也缺少探究不同觀點,追尋真相的的好奇心與渴望。

「很多學生都不知道有曾經餓死幾千萬人的事情,覺得老師太誇張了,很多事情他們都不知道,包括抗日戰爭誰是主力,對『六四』聞所未聞……他們沒有獨立思維,沒有自己的信息來源和判斷」,夏教授說。

作者認為,對每一個學生來說,大學本是學生人格成熟、價值觀完善、發掘興趣、增強判斷力的階段。這樣一個成長階段,與一個百家爭鳴、可以自由交流思想理性辯論的環境應該魚水相容。對於一個社會而言,大學應該是將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深深植入人們心中,培養出以後可以用思維和言論推動社會進步人才的場所。

文章指,華東政法大學張雪忠教授因為6月份發表文章警示習近平執政下,社會知識界掀起反憲政逆流,已經被校方停課。北大夏業良教授因在2013年3月份兩會期間通過微博和推特呼籲政治體制改革,提議全國知名人士聚集、和平示威面臨失業的危險。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