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從鄧麗君到伊能靜

【新唐人2013年9月28日訊】人道是,嚴控南方週末,炎黃春秋;群魔亂舞,精英拍案,捲起千堆雪。

李承鵬、韓寒等作家、名人和普通線民以社會良心自任,為形勢嚴峻的敢言媒體背書或現場聲援;力挺《南方週末》的企業家李開復、地產大亨任志強等名流,被當局「請喝茶」——這種「脫敏」對於李開復、任志強來說是好事,原來說真話不難,也沒那麼可怕。任志強如同雷根總統呼籲戈巴契夫推倒柏林牆一樣呼籲:「改革就是要不斷的推倒擋在前進路上的牆,填上坑窪的不平,闖出一條前人未走過的新路。不調整政治體制,就無法適應民眾權利的訴求,更無法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

「南方已遠,遠得我看不清那方的真實!」集歌手、演員、作家、主持人、編劇等多種身份於一身,號稱全能女神的臺灣藝人伊能靜,尤其引人注目,不僅聲援南周,還諷刺助紂為虐的《環球時報》是權貴利益的看門狗,鼓勵人們發出自己的聲音:「沉默的好人也許會變成邪惡的同盟。」影星李冰冰在印有《南方週末》刊標的照片上寫下意味深長的祝福:「週末不是週末,週一卻還是週一。早安,南方無暖氣,大家保重。早安,嚴冬裏期待春天的到來。」

1月16日,臺灣記者提問:伊能靜發表涉及南周的言論,是否影響她在大陸的工作?國台辦新聞發言人回答:臺灣的演藝人員應遵守法律。

被禁言、被刪微博、被喝茶、被取消新書簽售會、被威脅「遵守法律」的伊能靜,微博粉絲暴漲至680多萬!民心所向,一目了然。

伊能靜、柯藍、任泉、陳坤、陳數、姚晨、馬伊琍、李冰冰等當紅明星對《南方週末》的支持,任志強對時政的關注,或可稱之為「伊能靜現象」,社會良心不再局限於作家、詩人、教授、律師,而是擴展到演藝界和商界名流。微博時代,伊能靜、姚晨們的微博粉絲動輒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影響力遠遠超過一般的傳統媒體。因為他們,這個嚴酷的冬天有了一絲春意,依稀讓人想起了傳奇巨星鄧麗君

「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1989年5月27日,為支援大陸爭取自由民主的學生運動,香港「歌壇大姐大」梅豔芳組織《民主歌聲獻中華》24小時大型募捐演唱會,百萬人冒雨觀看,港臺200多位當紅影視歌星參演;鄧麗君不顧家人的反對,在脖子上掛了一塊寫有「反對軍管」的牌子,毅然出席並演唱了《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六四」大屠殺之後,鄧麗君說:「我回大陸演唱的那一天,就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那一天!」學運領袖吾爾開希回憶鄧麗君:「1990年六四周年祭,在巴黎曾與她見過一次,一首《歷史的傷口》因泣不成聲而中斷。中斷後,她拿起麥克風,帶著哭腔仍然堅定地說:‘不要向專制妥協,不要向暴政屈服!’」

1991年,鄧麗君告訴友人,她拒絕到大陸演出:「我跟他們說了,六四不平反,我就不去大陸。」一些同行的表現令鄧麗君十分失望:「哼,都公開發過誓,那些港臺唱歌的,梅豔芳他們。可現在有幾個人沒去大陸?說話不算數!」在金門勞軍期間,鄧麗君向大陸喊話:「親愛的大陸同胞們,你們好,我是鄧麗君。我希望大陸的同胞也可以跟我們享受到一樣的民主跟自由,唯有在自由民主附設的生活環境下,才能擁有實現個人理想的機會;也唯有全體青年都能夠自由發揮聰明才智,國家的未來才能充滿光明和希望。我希望很快地能夠再回到金門,跟金門的弟兄們見面;當然,還有跟沿海的大陸同胞們通話。在這裏祝大家身體健康,民主萬歲!謝謝!」

在華人世界家喻戶曉的鄧麗君是北京當局非常重要的統戰目標,1981年當局就開始通過各種管道邀請鄧麗君赴大陸演出。心系國家大義、「六四」慘案的鄧麗君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成為唯一一位從未進入大陸為專制政權貼金的港臺巨星。

由於在華語歌壇無可撼動的地位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屢屢發表反共言論的鄧麗君,不僅未被封殺,去世之後,央視還多次播出紀念鄧麗君的專集片。

「回憶大饑荒、批評政府、反對砸同胞的日系車、認為憲政是個好東西」的敢言作家李承鵬,近日在新書簽售現場被人襲擊和扔菜刀,新書銷量加倍增長,排隊參加新書簽售會的讀者一眼望不到頭,寒風肆虐的北京街頭上演熱銷的童話。

「你的暴怒,讓我懂得自己正確。你的掩飾,讓我相信自己正直。你的瘋狂,讓我看見自己清醒。被遮蓋的眼依然能透進光,被捂住的耳朵會因為安靜而聽的更細微,被縫合的嘴能學會語言之外的表達,被捆綁的雙手會悟出自由,被掩埋的死亡將永遠存活。」伊能靜不僅敢說,而且說得很好,讓當局十分難堪。北京被大霧籠罩的照片正是當局心態的某種寫照,套用秋瑾「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說法,可以說當局現在是「黑霧黑煙愁煞人」。

有人說,被取消新書簽售會的伊能靜是在炒作。網友「Kielboat」分析說:「有人將伊能靜的表態與售書聯繫在一起,不以為然。不,這很好,一個自由的市場最終決定一切,當聰明的藝人已經意識到自由市民是他或她的最大市場時,一種新的政治消費主義就形成了,跟拒買環球時報廣告商產品一起構成新的政治消費主義選擇和運動,改變這個社會。」

時代不同了。南周諸君敢於奮起抗爭,引發全社會的聲援和世界關注,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南方週末》在大陸傳媒界是一塊金字招牌,旗下的編輯、記者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甚至,這種抗爭和人格魅力於無形中成為資歷的附加值。就像艾未未把借款搞成一次轟動網路的行為藝術,借貸雙方都獲得了成就感和抗爭的樂趣。

這種「附加值」業已體現於伊能靜、李承鵬身上,民眾的支持讓他們知道吾道不孤,對他們的任何打壓都會激起更多的同情、更多的反抗、支付更多的成本,以至於打壓成為不可能。如同《南方週末》事件,不是每個幫兇都有美好結局。

「每個女人都是一顆鑽石,一定要經過無數切割才會發光發亮。切割,英文叫做Cut,也代表傷害。經歷過無數傷害的生命,才會閃閃發光。」伊能靜的自信、從容,給予人們的啟示是:體制沒有那麼強大,每個人都可以是一顆鑽石。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就是體制,改變自己,就是小小地改變了體制的一部分。

—— 原載:《中國人權雙週刊》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