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9月13日訊】德昂族原名崩龍族,是中國西南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源於古代的濮人。德昂族信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過去男孩兒到10歲便要入寺為僧學習佛經,幾年後便可還俗,也有少數升為佛爺。德昂族人好飲茶,家家栽有茶樹。
德昂婦女有剃頭和系腰箍的習俗
德宏地區的婦女有剃光額前頭髮,腦後留長發,梳成大辮,包黑藍色鑲有花邊的布包頭,將大髮辮由腦後纏于包頭之上的習慣。
有的地區婦女蓄長發,梳髮辮盤繞于頭頂,不過包頭。各地婦女都喜歡戴大銀耳墜、耳筒和銀項圈。青年女子的耳筒大多用石竹製作,外裹一層薄銀皮,銀皮上箍著八道馬尾,前端還鑲有小鏡片,在陽光的照射下,不是的閃著耀眼的光芒。有的地區的德昂族姑娘脖子上套者十幾個粗細不等的銀項圈。老年婦女多帶雕刻精緻,並塗有黑、紅漆的竹管耳飾,顯示出德昂族婦女的粗獷之美。
德昂族婦女還有在腰部裝飾「腰箍」的傳統習俗
她們的腰箍多用藤篾或竹篾製成,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黃、綠等顏色。行走時,腰箍隨著雙腳的移動而伸縮彈動,叮叮作響。成年的姑娘腰部均佩帶腰箍,通常的系十多根,達到三十多根左右。它的多少一般與歲數有關,因此,腰箍也是成年女子年齡的表示。腰箍還是青年男女的愛情信物,在青年男女社交中,小夥子為了獲得姑娘的愛,往往費盡心思,精心製作有動植物花紋圖案的腰箍送給心上人佩帶。
關於腰箍的來歷,有個神話傳說。相傳很舊以前,德昂族祖先是出自葫蘆中。當初從葫蘆里出來的人都長的一模一樣,分不出彼此,婦女們出了葫蘆就東遊西逛,滿天亂飛,不願意跟男人一起生活。後來,一位神仙把人們的面貌區分開了,男人們又將藤篾腰箍拴在婦女的腰上,從此,婦女們就再也飛不動了。後來腰箍就變成了婦女們的一種美麗飾品,流傳至今。腰箍來源的傳說,是德昂族人民對曾經經歷過的古代生活的天真解釋,也是德昂族由母系氏族社會發展為父系氏族社會的真實寫照。
德昂族過去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習俗受傣族影響較大。在絕大多數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聲不吃的習慣。每逢節日,相互宴請成俗,不論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鮮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時蘸辣椒水吃,別具風味。
德昂族人的傳統節日也多與佛教有關,最重要的是潑水節。德昂族人的潑水節在清明節后的第七天(四月中旬),除了與傣族潑水節一樣要潑水祝福、跳象腳鼓舞外,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
德昂族尊老習俗:貢飯
流傳著一種尊敬老人的傳統習俗——貢飯。貢飯,德昂語叫[嘍蚌],一般在農曆清明節后十天的傣歷潑水節期間舉行。
每當節日到來之前,各戶家長就要提醒主婦,多做一份上等飯菜,向寨中老者貢飯。節日這天,在全家老小高高興興圍吃團圓飯之前,主婦便在將這些上好的飯菜,每樣舀一份,放在竹制的食品器里,由小姑娘或小媳婦,約上全寨參加貢飯的青年,一齊到寨中最年長的老人家裡,去給老人貢飯。
接受貢品的老人,得知青年前來時,除病殘者外,都必須到竹樓門口外的陽台上熱忱迎接。來貢飯的青年們也要按次序排成隊,逐個將貢品用手恭給老人,同時要說些祝福健康長壽的話,說罷即下跪叩頭。此刻,老人則以虔誠的態度,把叩頭的年輕人扶起,並向來貢者祝福,以表謝意。
貢飯,按各戶經濟條件而行,不一定全送食品。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除貢飯菜外,還送糖果、點心之類,有的還送毛巾、套頭、衣服等貢品。有時一個節日就有近百人給長者來送貢品,實在是一種尊老的好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