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國企腐敗的7種隱秘路徑

【新唐人2013年9月6日訊】近年來,國企高管的腐敗方式其路徑已經越來越隱秘。從單純的貪污受賄上升到通過親友設立各種複雜的外部公司、交叉持股外體子公司、內幕交易、虛報財務成本玩虧損等。在這種背景下,腐敗涉及的深度和廣度都急劇擴大,窩案發生的概率也在劇增。

國企高管為什麼容易產生腐敗?其腐敗有那些路徑?近日,《九個頭條》發表署名謝奕秋作者的文章,揭秘國企腐敗的隱秘路徑。

1、親友在外成立利益公司

廣東移動總經理徐龍夫婦於8月16日下午被廣東省紀委帶走調查。 廣東一運營商核心人士表示,徐龍夫婦之所以被雙規,原因之一是徐龍之妻在體外成立了公司,並參股第三方公司,通過徐龍的關係接了很多移動的單。

而浙江移動人士則證實,徐龍在主政浙江移動期間,徐龍老婆葉倩便成立了一家體制外的公司。

經濟觀察報通過多個渠道了解獲悉,徐龍此次事發有兩塊,一為基站建設和光纖工程,二乃採購和增值業務。

廣東移動這片沃土給了徐龍夫婦巨大的空間。接近浙江省移動的知情人士稱,廣東移動每年有近200億的採購金額,徐龍對於5000萬以下的採購則有一票否決權。

2、虛報財務成本玩虧損

有業內人士稱:中國最大的壟斷集團「中石油」的水很深,巨額壟斷利益的背後,是上上下下皆有染指的、縱橫交錯的利益關係,隨隨便便一個投資項目就是數十億、隨隨便便一單貿易就是十幾億,其背後「生死攸關」的利益鏈,有多深有多遠,外界很難想象。

據悉,中國進口石油加上國產石油,綜合后的直接成本,應該比國際上底不少,但是為什麼中國的原油及汽油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以93號汽油來說,每公升的零售價格比美國高0.8—1.1元人民幣)。

對此,有業內人士稱:中國石油的價格里把很多有形無形的成本都「預算」到成本里(其中包括把腐敗計入成本),讓全國人民買單。而中石油高層給中央領導的彙報及報表,已經有很大的水分。

3、高價收購 低價賤賣

一位曾在中石油工作的人士也證實,中石油在加拿大等國收購的油氣田項目,疑點頗多。「在那些地方,花幾十億美元收購的項目,之前說是資質良好,結果輪到中石油自己開採,才發現其實資源貧乏。海外還有專門的機構,專門做這種把貧礦包裝成『富礦』的『以貧扮富』的生意,賣給中石油賺錢。

而中石油在國內的一些合作項目中,則出現「反向」的疑點。中石油曾推行新政,將一些資源貧乏的油氣田與民營企業合作開發。「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了之前明明說是『貧油田』,結果賣給民企之後,人家采起來卻原油滾滾的情況。」

上述知情人士稱,這樣的疑點項目,以位於陝甘寧地區的長慶油田最為典型。似可為佐證的是,8月底落馬的中石油高管。

4、出賣壟斷特權、審批權

一般而言,壟斷國企手中掌握一些壟斷特權。憑藉壟斷地位,國企高管可以獲得類似於政府官員的經濟控制力。這也為相關人員提供了很大的腐敗空間。

早在2009年,中石油就曾被一波反腐風暴擊中,當年12月底,中石油黑龍江銷售分公司原總經理王賢瀘,中石油貴州銷售分公司原總經理李懷忠相繼被雙規。

王賢瀘擔任中石油黑龍江省銷售公司總經理時,正趕上全國大面積鬧「油荒」,許多民營加油站無米下鍋。由於王賢瀘牢牢掌握著批油權,大量民營加油站紛紛送上重金賄賂。

而李懷忠的落馬則與收購加油站相關。據當年經辦此案的檢察人員透露,他們先將某高速路某路段所需加油站信息提供給親友,或收受民營老闆巨額賄賂,讓他們投資興建、改建或購買、搬遷加油站,這些加油站每個投資成本從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然後再由中石油貴州分公司以高達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回購價買回來。

在這種內外勾結、共牟暴利的情形下,不僅出現了一座加油站回購價竟然高達900萬的驚人價格,還出現了僅僅十多公里的高速路段建了三個加油站的怪現象。

5、招投標「照顧」關聯方公司

兩家供應商或捲入中石油反腐風暴中。9月2日,港股惠生工程在早盤大跌16.46%后停牌,停牌原因未予公告。資本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惠生工程股價大跌,或與近日中石油高管遭到調查有關。而明星電纜更是有兩名高管失蹤,有分析認為兩名高管或被調查。

有媒體報報導,惠生工程多名高管出自中石油系統。

現年38歲的李廣元,在2002年創立了明星電纜。但今年7月,明星電纜稱,已無法與其取得聯繫。根據報導,李廣元或涉及原四川省文聯主席郭永祥一案。藉助郭永祥,明星電纜從石油系統接獲了多張大單。

6、內部人組建外體循環子公司

在國家審計署5月13日公布的審計報告中,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和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這三家央企都存在利益輸送嫌疑,區別只在於受益的多少和受益主體或「明」或「不明」。

在上海家化的內鬥中,平安指責葛文耀及其管理團隊設立「賬外賬、小金庫」且涉案金額巨大,雖在上海國資委的斡旋下,雙方重歸於好,但據《證券時報》調查,上海家化確實隱瞞了內部人組建外體循環子公司的問題。

7、內幕交易

2007年西部礦業,原屬國有企業,登陸A股市場至今,其股東們的蹊蹺行為屢遭質疑。
高盛上市前突擊入股,並在禁售期結束后火速套現賺了一把;維維集團把股份悄轉至一家私人企業,在這入、轉、出之間,上10億的利潤就到了民營企業名下;而一場官司,又將外資身份掩飾下的「股東」上海工貿挖出,再往細究,替上海工貿持股的卻是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的一家股本為10美元的殼公司,而代持人則是萊弗國際(香港)有限公司。

如果說融資還相應有個程序,操作起來還顯複雜,那麼內幕交易則是輸送利益於無聲。
2007年年底,在籌劃「公用科技」整體上市時,具體負責人譚慶中向廣東省中山市原市長李啟紅彙報重組事宜時,提到公用科技股價會上漲,建議李啟紅購買,僅此一個信息,李啟紅家人賬面收益就達1983萬元。如果不是偶然原因,這種利益輸送一樣不會為人所知。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