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借北京機場爆炸案解讀中國:形勢不樂觀

【新唐人2013年7月23日訊】山東殘疾青年冀中星日前在北京首都機場引爆炸藥事件,持續引發關注。外媒也借這起爆炸案「解讀」中國。

冀中星7月20日在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國際到達處引爆炸藥,炸傷自己。據稱其因被廣東執法人員打成終身殘疾,上訪多次無果。冀中星的家人稱他走上這條路是被逼的。爆炸事件發生後,山東當地警方對冀中星的家人採取了維穩措施,他本人的下落也無人知曉。

奧地利《新聞報》21日以「北京機場的神秘爆炸」,為題說,事件背景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的「猜謎」對象,這起事件正進入下一輪,中國網際網路上正在傳播爆炸製造者所寫的博文。

「這一事件再次引起網路公眾輿論的對立」,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1日報導稱,一種觀點認為,無論有什麼樣的冤情,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製造爆炸,激發恐慌情緒,都是不能原諒的,是「恐怖主義」行徑。另一種觀點認為,冀中星並不存心製造傷亡,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來抗議。還有觀點認為,這種做法雖然不可取,但案件折射的問題值得更深入檢討,社會戾氣上升到新高度,如果政策不調整,可能面臨更加嚴重的後果。

美國《環球郵報》稱,中國民眾掀起對國際機場引爆者的同情。冀中星多次喊「躲遠點,我有炸彈」,最後只造成自己一人受傷。

法新社報導說,中國人對官員腐敗和對警察的行動有大量投訴。

香港《明報》21日援引專家的觀點說,目前中國社會正處於矛盾凸顯期,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很大,而地方政府在追求GDP的指引下,對外來群體和弱勢群體保護不足,更多地注重本地人和資方等群體的利益。這一系列背景都引致弱勢群體缺乏說理的渠道,而司法公正上的不足、法律援助不及時更令弱勢群體權力無法獲得保障。弱勢群體以激烈手段表達訴求的現象已經存在數年,儘管目前並無證據顯示過激的訴求方法在蔓延,但形勢不容樂觀。

《紐約時報》評論說,許多中國人習慣通過向更高級官員請願上訪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一做法紮根于幾個世紀以來的傳統,他們寄希望于上層開明官員在了解他們所忍受的不公正後,來解決他們的問題。近年來,有上訪者在問題得不到解決之後轉向暴力。上個月,一名59歲的男子,在申請社會保障福利遭拒絕之後,放火焚燒了廈門一輛公共汽車,導致47人和他自己一同死亡。2011年,一名農民為報復暴力拆遷引爆政府大樓,導致自己和另外兩人死亡。

德國新聞電視台21日評論說,北京機場爆炸案是中國「社會高壓鍋」的又一案例。轉型中的大國面臨一個又一個問題: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每一個問題都可能面臨「爆炸案」。既要經濟增長,又要維護社會穩定,這極大地考驗中共的新領導人。

美國之音採訪北京知名社會活動人士胡佳說,冀中星事件再次表明,中共的維穩體制「正在把社會變成越來越烈性的火藥桶。旁邊的火花還在不斷的閃現,它可能引燃某個局部的爆燃,也有可能引起整體性的爆燃。」

英國路透社稱,中國以前也存在因個人怨氣而採取極端行為的事情,但是像這樣在保安嚴密的機場發生爆炸事件則是罕見的。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