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質疑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

【新唐人2013年7月13日訊】習、李上台之後,在去年底召開的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了通過進一步推動城鎮化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戰略。在國際市場不振、國內消費不足、投資無法持續的多重困境下,城鎮化已經成為中國政府眼中的一劑良方,被認為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從經濟總理李克強在多個場合的講演看,他的確對城鎮化維持中國的經濟增長寄予了很大的期待,並將之視為新政府的一個核心發展戰略。

人們對城鎮化含有巨大期待的邏輯在於:首先,城鎮化的過程是一個建設和發展新城鎮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夠從投資的角度對擴大中國日漸疲軟的內需能夠起到一個提振的作用;其次,城鎮化的過程也是一個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移、從業人口向工業人口轉移的過程,對於提高大量現有農村人的的收入,從而從促進消費的角度提振中國的內需。

但是,在最初的喧嘩過去之後,不少中外學者進來對中國新政府的城鎮化戰略進行了重新審視,並且對政府所大力倡導和宣傳的城鎮化提出了不少質疑。其中一個重要的質疑是:從人類發展歷史看,城鎮化的過程是一個市場發育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工業的發展,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應該起到關鍵的作用。人口向城鎮的流動和新城市的興起應該是這個過程的結果,而不應該是這個過程的原因。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裡,由於積極加入全球的勞動市場分工,中國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速度與許多國家過去一百年甚者更長一段時間相當。但是已經流向城市的中國農民工中,至今還有相當一部分沒有被城市完全吸收。例如,中國的城鎮化率號稱達到了百分之五十三,但是真正完全享有城市市民「資格」的人口卻不到百分之三十五。換言之,在「已城鎮化的市民」中,有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的人口並真正地融入城市。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追求「城鎮化」的速度,由各級政府為了經濟增長進一步主導城鎮化,並不符合城鎮化內在的規律,也不會是一個給普通民眾、尤其是那些從農村流向城市的新移民們帶來益處的城鎮化,也不是中國政府所聲言的「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中國各級政府目前真正應該做得事情,應該是引導和幫助這一部分至今仍然被邊緣化的新市民變成真正的市民,而不是急於去主導「大躍進」似的新的城鎮化進程。

人們對中國新的城鎮化質疑還因為,假如這個過程是由政府主導的過程,而不是經濟發展和市場發育的結果,那麼城鎮化過程所需要的資金從何而來?各級地方政府已經大量借貸,中央政府也已經是入不敷出,銀行也沒有力量去支持城鎮化所需要的大量建設資金。唯一能夠做得就是動用農民的土地,進一步剝奪農民的利益,而且進一步透資未來 。

這樣做至少會產生三大惡果:一是繼續扭曲中國的經濟結構,中國的經濟仍然將是一個以房地產發展為主、以政府投資為主的經濟體,而且大量人為建設的城市將浪費社會資源,進一步惡化環境;二是繼續剝奪中國的弱勢群體-農民和城市新移民,使他們已經十分困難的生存狀況進一步惡化,使得社會財富分配不平等的狀況進一步加劇從而激化社會矛盾;三是各級政府和官員利用「城市化」這個題目繼續從事與土地交易相關的腐敗,進一步分搶中國資源的「最後一杯羹」。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